汽車在狹窄的山路上不停顛簸,52公里,近2小時,期間偶有車輛相遇,其余時間就是與山“對話”。這是8月9日從高潭鎮到安墩鎮一段路上的“風景”,讓調研采訪組著實嘗到了惠東山路的“下馬威”。
惠東山區,山水相依空氣好,地廣物博特產多,還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但這里的土地與資源卻沒有產生最大效益,貧困依舊是不少鄉村沒甩掉的包袱。海在招手,山要如何邁開步子,才能翻開惠東山海聯動這本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將這句話變成現實,找準開發鑰匙,實現鄉村振興,惠東要如何做好山的文章?
惠東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藏身山區,卻因交通不便阻礙了發展。這是位于安墩鎮的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
問題
56%土地面積只貢獻7.6%的GDP
惠東縣共有12個鎮、2個街道、2個濱海旅游度假區,分沿江地區、沿海地區與山區。多祝、安墩、高潭、寶口與白盆珠5個鎮組成惠東山區,面積超過1977平方公里,占惠東全縣陸地面積的56%。
蓮花山脈分支縱橫,森林資源豐富,白盆珠水庫滋養一方,讓惠東山區的特色農業突出,高潭有南藥,安墩有柚子和柑桔,多祝有番薯粉絲,寶口盛產山茶與蜂蜜。高潭、安墩、寶口還有惠東最多的紅色“基因”。
綠水青山,卻沒有成為“金山銀山”。
2017年,惠東地區生產總值(GDP)為620.4億元,沿江、沿海、山區占比分別為53.3%、39.1%、7.6%,被惠東人俗稱為GDP“541”。
這說明,占地一半的惠東山區,對惠東GDP貢獻率不到十分之一,以“畝產論英雄”算,產出水平可以用“極其低”來形容。
2017年,惠東縣有省定貧困村16個,全部集中在山區的多祝鎮、安墩鎮和白盆珠鎮。
“惠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周邊縣區、城市更明顯。”惠州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博士胡玉洲如是分析道。
省道356線一受傷,老區就遭殃
是什么,擋了山區的發展之路?
去年,“8·30”特大暴雨和“山竹”臺風肆虐惠東,通往高潭、寶口的省道356線部分被沖毀,山區幾成“孤島”。當時記者赴高潭采訪,只能取道海豐。
攤開惠東地圖,與沿海縱橫交錯的高速路網不同,惠東山區的干道“單純”多了,省道356線、243線串聯起山區5鎮,出行主要靠這兩條路,再往里就是更曲折的村道了。
難維護、高成本、易損毀,“一場大雨或滑坡,讓省道356線一受傷,老區就會遭殃。”當地人這么調侃。
連綿的大山,阻礙了山區與外界交往,山區因此被“邊緣化”:從高潭到平山,正常也要將近兩個小時;到市區江北要3個小時。沒事誰來?高潭、寶口、安墩至今未通高速公路,居民“串門”不易;高潭圩鎮到安墩圩鎮,開車要兩個小時,車萬一在山里壞了更是“叫天不應叫山不靈”。
山區與沿江、沿海間,沒有相互對接的快速路,導致惠東三大片區之間的優勢資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硬生生卡住區域互動融合發展的“脖子”。
再美的風景,再多的鄉愁,鎖牢在山里,路難行車難進,如同酒香怕巷深。
“中午在巽寮吃海鮮,晚上到安墩泡溫泉,聽起來很美。但,由于道路不夠便利,在路上還要花兩個小時。”一位惠東縣干部說了一句。
各村各鎮各景點“單打獨斗”, 留不住游客
山區各鎮,資源各有千秋,短板也很明顯。
高潭:面積小,人口少,承載量有限,接待水平更有限,但紅色資源開發搶了先機。去年,高潭游客從10萬人次激增到46萬人次,國慶假期排隊都吃不上飯。游客雖多,消費卻不高,因為沒更多“花錢”的項目,也就“一天游”。
安墩:面積大,資源豐富,人口相對較多,不僅有仙女峰、烏禽嶂,有萬畝柚園、連片柑桔園,還有全省都罕見的純正硫磺熱湯溫泉。但墻里開花,沒有香出墻外,資源沒一個“叫得響”,悶在山里,低端產出,游客不興。
寶口:居于高潭、安墩之間,茶園連片,山茶與番薯種植成規模。只是,單純的農業種植靠天吃飯,深加工“心有余力不足”。
“依我看,惠東山區發展還未能串珠成鏈,各鎮、各村習慣單打獨斗,整體缺乏競爭力。”國家統計局惠東調查隊隊長盧洪忠直指山區旅游“痛點”。一個惠城的朋友向他吐槽,開車3小時到高潭鎮中洞村,結果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后就沒地方玩了,“開車3小時,參觀半小時,又沒有體驗式教學,如果不完善,誰還來第二次?!”
這種一次性消費模式,不僅經濟效益低,還會因口碑相傳,打擊游客潛在需求,形成惡性循環。
山區想要可持續發展,真的不容易。
財政喊窮、資金難尋、用地受限、環保壓力、交通制約、村居空心、設施滯后、人才匱乏、干部素質參差不齊、村民利益訴求錯綜復雜……投下的人力物力財力,產生效益的速度,都無法和沿江、沿海相比。
目前,惠東山區發展遇到的瓶頸,除了缺錢,還缺人。農村不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能留下來的多半是拖家帶口走不開。勞動力的大量外出,導致農村空心化嚴重,其中高潭、安墩、寶口三鎮有空心村40多個,甚至有些空心村停止水電供應。
安墩鎮鎮長李志鵬說,要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就要有專業人才來規劃管理,以目前安墩的環境來說,想留住這種人才很難。“讓他在安墩住幾天可以,但住半年以上”,他用一句客家話接著說,“冇鞋夾腳都要跑。”而高潭鎮鎮長劉文區也自揭家短:現在高潭導游不足,令人很“捉急”。
年輕人“冇鞋夾腳都要跑”
對策
1
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資金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
當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大交通路網規劃建設正快速推進。惠東山區交通將迎來“兩高”:一橫潮莞高速、一縱河惠汕高速。潮莞高速惠東段在大嶺、白盆珠、多祝鎮已有出口;規劃中的河惠汕高速,將穿過安墩、白盆珠鎮,在稔平半島連接起海灣大橋延長線,打通山區到濱海的大交通。
“兩高”將給惠東山區帶來最大的便利,而在交通內循環上,調研采訪組認為,惠東規劃設計的安黃公路,是惠東縣將山區串起的“針線”,能連接起高潭、寶口、安墩、多祝、梁化鎮,是打通惠東老區紅色旅游線路的重要交通樞紐。
安黃公路接上“兩高”,惠東山區與沿海將打通“任督二脈”,形成環形交通。這把“山海統籌”的開門“鑰匙”造價不菲。幸運的是,惠東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政策利好。
去年9月,省政府印發《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惠東縣納入海陸豐革命老區范圍,提出對老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審批、規劃編制、產業發展、財政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調研采訪組認為,惠東一定要用好用足用活省的這一政策和相關扶持資金,以重大項目申請省相關資金,以雙向4車道的高標準打造安黃公路這條惠東老區“主動脈”,讓惠東山區連通稔平半島,進入廣州、深圳、東莞“2小時生活圈”。
2
以“大都市減壓中心”為目標,
打造“旅游+康養”精品項目
想發展就要未雨綢繆,不能等路修到家門口再做出門計劃。
調研采訪組認為,在當前人、財、物都有限的情況下,惠東山區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學會主動找“錢”,借助鄉村振興戰略、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利好,引進優質的社會資金開發打造精品項目,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方式,引導村集體或村民參與建設,將資源和市場實現有效對接,為山區經濟發展“造血”。
惠東山區對市場有沒有吸引力?調研采訪組認為:有!
在調研采訪中,一位山區居民告訴調研采訪組,深圳有一些老板逢周末就到惠東山區住,他們覺得這里空氣清新、環境靜謐,遠離都市喧囂,能讓浮躁的內心歸于平靜。在白盆珠水庫附近有個愛樹·白馬河畔民宿,住一個晚上平時要近千元,周末和節假日更貴,但仍然爆滿,來的都是廣州、深圳游客。當地人覺得奇怪問他們為什么來,“他們說就想在這樣的地方發呆”。安墩的一位村民跟調研采訪組說了一件事,有位患嚴重風濕病的深圳客人慕名來泡硫磺溫泉,半個月后身心爽利地回家了。
這樣的故事正頻頻在惠東山區發生著。與惠州接壤的深圳、廣州、東莞三市,人口多,競爭壓力、生活壓力大,對休閑旅游和康養需求大,而惠東山區恰好有豐富的旅游和康養資源。
惠東要以打造“大都市減壓中心”為目標,以“跨界融合”的思路,引進優質資本、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挖掘開發包裝“旅游+康養”精品項目和旅游路線,拓展天然氧吧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中草藥食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徒步旅游等“旅游+康養”產業鏈條,形成“旅游+康養”為主,“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探險”“旅游+運動”為輔,層次多樣、產品豐富,滿足不同群體的旅游產品。
同時,要規劃先行,做好山海統籌的旅游規劃,挖掘包裝精品旅游線路,串聯起海島、濱海、古城、老區、森林的多類型精品旅游線路,實現惠東旅游“一日游”“周末游”的低層次發展向度假游的提升。
為此,調研采訪組建議,惠東要對山區產業從縣一級進行規劃布局,引導山區各鎮錯位、協同發展,避免同質競爭。
3
連片開發串珠成鏈,走農旅結合致富路
農業是惠東山區的優勢產業,但各自為政現象長期存在。調研采訪組了解到,惠東正在編制《惠東縣高潭寶口安墩連片開發發展規劃》。惠東山區要借此契機,突破舊有模式,突出各鎮的特色農業產業,以旅游這條“針線”將萬畝柚園、南藥基地、有機茶園,與鄉村體驗、特色民宿等有機結合,將“農業+觀光”結合于一體,走農旅結合新路。
調研采訪組認為,國人對“吃”的追求深入骨髓,惠東山區特產豐富,品質也高,但無品牌無推廣。建議由縣一級牽頭,將5個鎮的資源統一包裝成重點招商推介項目,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到山區投資,連片開發農旅觀光產品。同時,加強對農特產品的包裝,統一打造五鎮農特產品品牌,改變當前惠東特產缺包裝、缺品牌、缺推廣的局面,并在惠東旅游集散地,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打造有文化有創意有吸引力、風格統一的農特產品專賣店。
部門表態
打通山區與沿海片區快速通道
惠東縣交通運輸局將布局和謀劃“海、陸、空”綜合立體交通發展,加快推進廣汕鐵路及其惠東站、深汕西高速擴建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規劃中的河惠汕高速公路建設,打通山區與沿海片區快速通道。加強稔平半島、縣城西北部、吉隆黃埠片區、山區四大區域的交通路網對接連通,重點推進惠東縣綜合交通立體運輸體系規劃、北部山區“U”形旅游公路路網規劃等規劃;縣道213線升級改造、縣城環城西路、重大項目的配套公路、高潭潮惠高速連接公路、“四好農村路”等公路項目建設。打造惠東平海碧甲碼頭產業園區,建設港口大澳塘旅游客運碼頭,開辟粵港澳大灣區海上航線。
惠東縣農業農村局:
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能
惠東縣農業農村局將從以下方面加強工作: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和生產體系,抓好特色農產品生產,重點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項目工作;二是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深入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協助做好惠東冬種馬鈴薯和赤岸蠔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三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能,持續發展壯大農業經營主體;四是推進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他山之石
村企合建“雁南飛” 助“山旮旯”騰飛
20多年前交通不便的“山旮旯”——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通過村企的“聯手”,“變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雁南飛。
長教村坐落在粵東北第一峰五指峰南麓,總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0畝、山林1.6萬畝。曾經的長教村貧窮落后,199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收入也僅有8000元。直至1995年,寶麗華集團的“三高”農業和旅游項目開發給這個窮山村帶來了發展的曙光。寶麗華集團看中了長教村的綠水青山資源,與長教村聯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產業,建設雁南飛景區,讓長教村面貌煥然一新。在建設景區的過程中,長教村為雁南飛提供土地、勞動力、自然生態等發展要素,雁南飛則輻射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并大力“反哺”新農村建設。
2000年,長教村以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政策為導向,將全村1.5萬畝山林和600多畝農田旱地,全部租賃給寶麗華集團,支持雁南飛景區做強做大。雁南飛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有效整合了茶葉種植、加工、旅游開發涉及的一、二、三次產業,極大地推動了長教村農業、林業、茶葉種植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長教村集體和村民則從中收取租金,從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全村通過生態農業和旅游產業的帶動,實現了荒山變茶園、林區變景區、古村落變旅游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產業。前年,長教村集體純收入增至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增至2.38萬元。
廣西東巴鳳連片開發 共摘國定貧困縣帽子
位于滇桂黔石漠化區的廣西東蘭、鳳山、巴馬三縣,是百色起義的腹地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老、少、邊、山”連片特困地區。
從2003年起,廣西對“東巴鳳”進行連片扶貧開發,兩年時間完成了75312個項目。連片開發的22億元資金中,16億元用來修路,如今的“東巴鳳”,已是廣西公路網最完善的區域之一。
“東巴鳳”不乏資源,東蘭的中草藥、板栗和桑蠶,巴馬的香豬、油魚和長壽食品,鳳山的八角、油茶和礦產都小有名氣。以前,好東西都“藏在深閨人未識”;連片開發后,基礎設施大為改善,龍頭企業紛紛在“東巴鳳”安營扎寨,當地很多農產品實現了就地轉化加工,三縣特色產業初步形成規模,開設板栗、八角、油茶、木材、蠶繭、中草藥以及礦產等深加工企業。
2018年11月,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通車,結束了東蘭、巴馬、鳳山3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項目建成通車后,河池至百色行車時間由原來的6個小時縮短為3個小時,南寧至巴馬行車時間由原來的4.5個小時縮短為3.5個小時。路通財通,高速路對加快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紅水河流域國家生態旅游基地建設,促進桂西革命老區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年,東蘭、巴馬、鳳山3縣摘下國定貧困縣的帽子。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調研專家 黃忠平(市委黨校經濟建設教研室副主任、博士)
胡玉洲(惠州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博士)
李 遠(惠州學院政法學院教授、博士)
包國滔(惠州學院政法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博士、惠州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負責人)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馮麗均 戴 建 嚴藝超 賴金朗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來源:2019年08月23日《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