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鎮挖出“最美古井”
距廣行會館僅一箭之遙
2020年年末,平海鎮東市街在修建路面時,發掘出一口古井,引起多方關注。該井呈六角形,用料講究,做工精美,形制獨特,被當地居民譽為“平海最美古井”。據平海鎮平海社區黨委書記汪潔介紹,從井的形制和有關史料考證得知,此六角古井挖建于清乾隆年間,由藥材富商何氏挖建。
六角古井坐落于舊時平海古城商貿最繁盛的街區,離當時赫赫有名的廣行會館遺址僅數十步遠,并與縱橫交錯的老商貿街相通,將平海古城作為明清時期繁盛的商埠重地的歷史娓娓道來。
平海鎮上中村打鐵街
走訪:井旁老舊會館仍見昔日繁華
記者隨汪潔來到平海鎮平海社區東市街看到,六角古井位于街道中央。街道路面作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來往行人都想湊上去一睹古井風采。
一名住在附近的居民表示:“這口井很漂亮,可以說是平海最美的古井。”
“看過這么多口井,也沒看過這么精致的古井,石磚堆砌整齊精美,形制獨特有韻味。”汪潔也指著六角古井感慨。
平海古城歷史悠久,迄今已發現了不少古井,城內的“七星井”更是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打卡,但從形制和外觀來看,都比不上這口六角古井。
離開古井沿熙攘的東市街前行數十步,便來到廣行會館遺址。數百年世事變遷,時光褪去了廣行會館昔日的華麗,墻體和磚木上寫滿斑駁與滄桑,部分區域年久失修已成危房。走進會館,“通面闊9米,通進深27米”的三進三開間建筑格局,讓人感覺十分氣派;從殘存的精美木雕和彩繪,也可看出昔日會館的豪華。
廣行會館坐落于平海古商貿區域最繁華的地段,直通多條古商業街。清代,商鋪從東門村一直向今上中村、西元村、葫角村延伸,長達數公里。記者在鐵街看到,不少鋪面有古色古香的清代木門,多家鋪面仍保留著打鐵匠勞作時使用的石臺。
汪潔介紹,此前,他在會館遺址內發現兩通碑刻,并從中解讀出廣行會館原名為聚星會館,由廣府商人集資創建,隨著商會愈發壯大,會館經多次重修擴建并最終更名為廣行會館。
平海鎮東市街發現一口形制獨特的六角古井
溯源:古井曾是清代大藥材商私井
據《平海鎮志》記載,明清時期,平海在“鹽引”“商屯”的驅動下,商貿活躍,集市興盛。隨著平海口岸開放經商,各地商賈涌入,并以同鄉同業為紐帶成立商會組織,廣行會館是當時平海有名的三大商會之一。
據居住在東市街附近的老人回憶,此六角古井所在位置原是一名清代富商住宅,原來有兩口,另一口井如今已被覆蓋在現代民房之下。
綜合相關史料和口述資料可知,該井由清代大藥材商何氏挖建,位于其住宅后院作私井使用。何氏經營的藥材商鋪名為“仁壽堂”,在當時十分有名,主要從香港等地購入藥材類商品,再通過批發零售銷往廣東各地。
“古代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財力實力挖建私井,而該井從形制到用料,都遠優于一般私井,這反映出何氏商人家境顯赫,財力雄厚。”汪潔說,何氏原籍東莞,其宅邸距離當時的廣行會館僅數十步遠。查閱廣行會館重修芳捐名單,東莞籍何氏赫然在列。
“很明顯,藥材商何氏是廣行會館的成員之一,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明清時期平海古城商貿活躍,富商云集的歷史事實。”汪潔總結道。
平海鎮東市街發現一口形制獨特的六角古井
保護:廣行會館遺址或建為博物館
隨著六角古井復現,各界的目光開始落在古井和廣行會館遺址的保護利用上。平海鎮黨委書記方洪軍表示,對六角古井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與此同時,不少惠州本地的文史專家呼吁,應從罕見的六角古井著手,將承載平海商貿繁盛歷史的遺址文物保護利用起來。
“發現六角古井后,惠東縣博物館也派人前來考察,目前計劃修復加高井口邊緣,設置圍欄并掛牌。”汪潔說。
不過,六角古井位于東市道路中央,修建保護圍欄是否會影響通行?汪潔回應稱,老城街道窄小,基本沒有轎車開進來,而村民出行多以步行和摩托車為主,不影響通行。
六角古井旁邊有一家小賣部,店主表示支持保護利用古井。他認為,這口井很特別,今后若名氣大了,有望帶動東市街一帶的客流量。一名住在附近的居民則提出,古井是村民自發籌資修路時發現的,希望相關部門通過古井關注到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需求,并給予更多資源支持。
對于廣行會館遺址,記者獲悉,平海鎮政府正規劃將其修建為博物館。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 實習生 呂映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