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仲愷高新區再添兩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潼僑綠茶制作技藝與潼湖打橢。至此,該區非遺名錄總數達10項,其中1項入選國家級非遺、7項入選市級非遺,形成多層次非遺保護體系。近年來,仲愷高新區通過“進校園、融文旅、創精品、活民俗”等多元舉措,讓承載著本土歷史記憶與民俗智慧的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涵養地方文化自信、推動文旅發展的重要力量。

潼僑綠茶從采摘到包裝需歷經12道繁雜工序。
構建三級非遺保護格局
據了解,自2012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與申報工作以來,仲愷高新區逐步構建起“國家級引領、市級支撐、區級補充”的非遺保護格局。
作為嶺南傳統武術的重要流派,莫家拳拳法剛勁有力、招式靈活多變,是仲愷非遺的“國字號”名片。如今,通過校園授課、拳法操編排等多樣化傳承方式,這項傳統武術正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成為弘揚本土武術文化的核心載體。
7項市級非遺項目覆蓋了傳統武術、民俗活動與手工技藝三大類別。仲愷高新區南螳螂拳延續武術傳承,招式兼具靈動性與實用性,是民間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陳江張屋麒麟舞以鮮活的舞姿活躍于各類節慶場合,成為仲愷民俗場景里的“活符號”。惠環抬龍轎、潼湖做會聚焦傳統節慶儀式,每逢春節等重要節點,喚醒群眾的集體民俗記憶。瀝林碌鵝制作技藝憑借獨特的鹵制工藝,讓碌鵝成為惠州家喻戶曉的招牌菜。瀝林扭生制作技藝則依托瀝林村上燈習俗,成為節慶期間傳遞祝福的特色美食。潼湖紅團更與敦倫書室等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相結合,讓傳統飲食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相得益彰。
新增的兩項區級非遺項目也各有特色。其中,潼僑綠茶制作技藝有200余年歷史,憑借12道純手工工序鑄就金獎品質,從清代客家人種茶自用,到上世紀遠銷中國香港和澳門、出口日本,既承載了客家人的種茶智慧,也記錄著華僑群體的奮斗歷程。潼湖打橢是流傳500余年的傳統游藝,融合北宋“步擊”游戲與海外曲棍球元素,村民手工打造的橢棍、棰棍等器具,搭配競技互動的樂趣,成為留存潼湖水鄉民俗的獨特載體。

潼湖打橢是當地流傳500余年的傳統民間游藝。
莫家拳、麒麟舞成校園特色課
“馬步站穩,出拳要快!”在仲愷高新區瀝林鎮埔心小學的操場上,吶喊聲格外洪亮。自2021年起,莫家拳走進校園,以瀝林鎮為中心,在仲愷四小、英光學校等5所學校開設第二課堂,由傳承人莫玉林擔任教練,教授拳術段位與基礎招式。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接觸莫家拳,2022年起,仲愷高新區創新編排校園莫家拳操,將武術招式與美育、體育結合,并連續多年舉辦莫家拳武術操比賽。該區還組織中小學教師參與學習,培養了一批推廣莫家拳武術操的骨干教師。長期以來,仲愷高新區堅持以特色傳統文化為抓手,以鞏固和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莫家拳為重點,不斷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并通過發揮藝體教師的教學帶動作用,讓青少年成為非遺傳承的生力軍。
與此同時,仲愷高新區還圍繞莫家拳展開系統性資料梳理與整合工作,重點收集其歷史起源、傳統傳承譜系及拳術招式分解等核心素材,并以此為基礎編制《莫家拳保護宣傳冊》。此舉不僅完成了莫家拳文化的規范化文本記錄,更形成了對外推廣、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為項目的傳播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除了莫家拳,市級非遺陳江張屋麒麟舞也在校園找到新“舞臺”。每周六上午,陳江張屋村傳習基地都會為村里孩子教授舞麒麟。仲愷高新區第九學校還邀請傳承人走進校園,培訓體育教師,將麒麟舞納入特色體育課程,讓傳統民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如今,陳江張屋麒麟舞隊伍已多次受邀參與各類慶祝活動與比賽,憑借鮮活的表演斬獲優異成績,讓非遺風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
文化叢書“非遺卷”即將完成
“剛勁招式如猛虎下山,在時光里流淌,汗水濕透衣裳,澆不滅心中信仰……”今年上半年,一首融合流行搖滾與傳統民樂的《莫家拳》原創歌曲,在今年惠州市群眾藝術花會(少兒藝術)中斬獲音樂類銀獎。這首由仲愷年輕樂隊創作的作品,以明快節奏展現莫家拳的剛勁招式,讓觀眾在律動中感受非遺魅力。
創新表達不止于音樂。2022年,以莫家拳為靈感的原創舞蹈《書生瑯,拳聲響》獲惠州市少兒藝術花會金獎;2024年,原創戲劇小品《莫大俠》以保家衛國為主題,在“首屆田漢杯小戲小品編、導、演技能大賽”中拿下全國亞軍。此外,12集《仲愷·記憶》非遺短視頻通過新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本土文化。
文旅融合為非遺搭建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2024年春節,“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熱鬧上演,非遺集市匯聚惠環抬龍轎、瀝林碌鵝、莫家拳等項目;元宵節期間,莫家拳、陳江麒麟舞、仲愷高新區南螳螂拳隊伍參加“多彩非遺鬧元宵”展演,3支非遺巡游隊伍亮相“舞動中國龍”全國主會場龍舞大巡游,盡顯仲愷非遺風采。今年“五一”期間,莫家拳、南螳螂拳傳承人隊伍登上惠州武林大會非遺武術專場;陳江麒麟舞、莫家拳隊伍則在惠州市男子籃球聯賽揭幕戰開幕式上表演,非遺項目逐漸融入市民文化生活。
為給非遺傳承筑牢文化根基,仲愷高新區還啟動《仲愷高新區文化叢書》編撰計劃,擬用3至5年時間系統梳理本土家風傳承、民風習俗、僑民文化、歷史人物等內容。其中,首輯“歷史人物卷”已于今年旅游主題日當天面向企事業單位、群眾免費發放。據悉,叢書“非遺卷”即將完成整理,將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堅實的文化支撐。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鐘瑋 通訊員梁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