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城鄉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周德文做客“在線訪談”
打2600518大件垃圾免費拉
近日,仲愷高新區城鄉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周德文做客區門戶網站“在線訪談”,就垃圾處理費、廚余垃圾處置、環衛工人權益保障等民生關切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系統介紹了仲愷在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優化人居環境方面的扎實舉措與顯著成效。
仲愷智慧環衛管理平臺。
打造“人工+智慧”監管新格局
為建設國家級一流高新區,仲愷正加速推進環衛管理現代化。周德文介紹,該中心已全面構建“人工巡查+智能監測”雙驅動的考核機制,打造現代化監管格局。近年來,該中心通過優化作業流程、完善監督體系,城鄉環衛保潔質量持續提升,覆蓋城鄉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日益健全。
在硬件升級上,針對垃圾桶破損、布局不合理等短板,該中心推行“撤桶并點”,優化設施布局,指導小區合理設置投放點,從源頭緩解鄰避矛盾。同時,探索小區配套設施與垃圾“直運”模式,明確清運時間、路徑與規范,實現“投、收、運、處”全鏈條閉環管理,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在管理創新上,該中心升級打造“仲愷智慧環衛管理平臺2.0”,試點引入AI識別技術,對車輛、人員、環衛事件進行實時可視化監控與智能調度。通過GPS電子圍欄、智慧排班系統及遠程“無感”打卡,實現對3萬余個數據點的精準掌控,讓傳統環衛裝上“智慧大腦”。
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其安全與權益備受關注。周德文表示,中心從制度、裝備、環境、應急四個維度構建全方位防護體系:制定安全規范并開展定期培訓;統一配發反光服、安全帽等防護裝備;推廣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采取錯峰作業并與交管部門聯動設置安全設施;每日開展安全巡查,并督促企業為工人繳納工傷保險。在待遇保障方面,通過對接財政部門、優化資金流程,確保薪酬按時足額支付。同時,定期走訪環衛工人,座談了解需求,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建成全市首個垃圾分類科普展廳和體驗館
針對公廁管理、垃圾桶布局等民生問題,該中心采取系列措施:公廁實行“跟蹤保潔”和“即臟即掃”制度,確保干凈整潔。垃圾桶布局綜合考慮人流量和區域功能,商業街區、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每30~50米設1個垃圾桶,居民區按戶數合理配置,公園廣場按固定距離成組布置,兼顧“方便扔”和“不擾民”。
針對農貿市場周邊“亂擺賣、垃圾多”問題,仲愷采取“彈性保潔+網格管理”:收市后立即清理,配專職保潔員和清運車;全區劃5個環衛網格,每個網格有工作組、管理員、保潔員,實現“問題發現-派單-處置-反饋”閉環。
近年來,為響應“智慧仲愷”建設,該中心打造了智慧環衛管理平臺并投入運營,聚焦群眾需求,推出“投訴舉報”“垃圾分類指引”“預約收件”等便民專欄。其中就包括大件垃圾免費上門收運服務,居民只需撥打2600518預約收運專線,說明個人信息和物件類型,環衛部門將安排工作人員免費上門收運舊家具、舊家電等大件垃圾,實現規范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同時,為提升居民參與度,仲愷高新區構建了“大分流、小分類”全鏈條體系,通過黨建引領、三級聯動,凝聚社區、物業等多方力量。創新推出垃圾分類微信表情包、線下建全市首個科普展廳和體驗館,并把分類知識納入學校教育,營造“學生帶動家庭、輻射社區”的良好氛圍。
廚余垃圾實現閉環管理、資源化利用
針對網友關心的廚余垃圾處理問題,周德文給出了清晰答案:仲愷已建成“投放-收運-處理”全流程規范體系,確保廚余垃圾“閉環管理、資源化利用”。
投放有引導,工作人員上門宣傳、發材料,指導企業、餐館、居民正確設置分類垃圾桶,確保“桶點清晰、標識明確”,不混淆;收運有保障,配備統一標識、全密閉的專用廚余垃圾運輸車,按固定路線定時上門收,收滿后先到專用地磅稱重記錄,再運往處理廠,全程GPS監控,防止灑漏、違規傾倒;處理能循環,運到處理廠的廚余垃圾先經人工分揀,剩下的有機物料通過生物降解技術轉化為有機肥料,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此外,全區生活垃圾實行免費上門收運,每日不少于2次,重點區域適當增加頻次。餐飲企業須按規定單獨收集廚余垃圾,并交由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嚴禁排入水域、下水道或混入其他垃圾。市民如發現隨意傾倒行為,可向區城管執法分局或屬地政府投訴,執法部門將依法處理。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蘇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