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青草社区_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_精品国产一区a_影音先锋日韩精品

惠州日報社官方網站

龍門將刺鰍、竹筍、辣椒等種養業培育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土”味特產結出金果子

龍門將刺鰍、竹筍、辣椒等種養業培育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盛夏七月,龍門田野涌動著希望的綠浪。這片土地上,科技與傳統交織,品牌與市場共振,一幅農業現代化圖景正徐徐展開。

  土特產里藏著鄉村振興大文章。近年來,龍門縣致力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為“百千萬工程”建設的龍門實踐寫下生動注腳。今年,龍門正以土特產為支點,通過科技賦能、品牌建設、聯農帶農等方式,將刺鰍、竹筍、辣椒等小產業培育成鄉村振興的大引擎,讓鄉鎮土地長出“金疙瘩”,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工人們采摘辣椒。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藍田瑤族鄉

  刺鰍養殖“游”出科技富農路

  在龍門藍田瑤族鄉藍田村的現代化刺鰍養殖基地里,一尾尾通體棕黃帶黑斑的刺鰍在清澈見底的養殖槽中歡快地游弋,時而翻騰跳躍,濺起朵朵晶瑩的水花。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出自于駐藍田瑤族鄉幫鎮扶村工作隊精準引入的項目,正通過可持續的“造血式”發展,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基層活力。

  走進刺鰍養殖基地,村民朱桂南正在細心打撈魚池雜物,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以前我在廣州打工,半年才回一次家。現在在這里工作,十分鐘就到家,一個月工資也有五六千元,還能多學點技術,帶動鄉親創業發展。”朱桂南告訴記者,去年底,得益于駐藍田瑤族鄉幫鎮扶村工作隊的積極引薦,特色刺鰍養殖項目落戶家鄉。如今,他脫下工裝換上水靴,成了基地的技術骨干。基地里,還有好幾個和他一樣的村民,他們不再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據悉,該項目一期開發50畝用地,摒棄傳統魚塘模式,采用“工廠式”養殖。恒溫控制、循環水凈化、實時數據監測等科技手段被廣泛應用。目前,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產,二期開發也已提上日程。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讓村民直接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此外,項目帶來的利好不只提供就業崗位,更在于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聯農帶農路徑。

  做強特色產業、推動農民增收,是產業振興的關鍵所在。這種模式有效降低了村民“單打獨斗”的市場風險和技術門檻,點燃了更多村民參與特色養殖的熱情。“不少村民想來跟我們學養魚,我們會先提供少量魚苗讓他們試養,全程提供技術指導、飼料、藥物,教他們養殖技術。等試養成功后再提供大批量魚苗,成魚后由基地統一回收銷售,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藍田瑤族鄉刺鰍養殖項目技術人員朱添說,目前,該基地推出“全鏈條幫扶”模式,為有意愿養殖刺鰍的村民提供從魚苗、飼料、技術指導到成魚保底回收的“一站式”支持。

  “我們引進刺鰍養殖項目的初衷就是強村富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真正讓村民有活干、有錢賺,進一步強化聯農帶農富農的幫扶效果。”駐藍田瑤族鄉幫鎮扶村工作隊副隊長楊建華介紹,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接下來,工作隊將持續強化產業幫扶,積極對接引進農業企業,進一步增強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村民將筍片均勻地鋪在竹匾上。

  龍潭鎮

  竹筍“破”出品牌增值路

  7月的清晨,龍潭鎮新寮村的山坳里還飄著薄霧,村民們已扛著筍鎬行進在山坡間。鋒利的筍鎬精準楔入土層,“咔嚓”一聲脆響,近半米長的麻竹筍便帶著晨露與紅泥破土而出。不一會兒,鮮嫩的竹筍就在竹筐里堆成小山——這是新寮村特有的豐收圖景。

  新寮村位于龍潭鎮西南部,是西溪筍的主產地,村民種筍、曬筍、賣筍已有多年歷史。相傳500多年前,在龍華與龍潭兩鎮交界(原沙逕與左潭)的西溪一帶,山民開始種植筍竹,并將母竹上直徑如碗口大的幼嫩竹筍制作成筍干食用。

  “這里長出來的西溪筍粗大肥厚、清甜爽口。”村民黃焦同邊剝筍殼邊說,2023年,村“兩委”帶頭種下百畝麻竹,積極引導村民流轉整合山地資源,并成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竹筍產業。干部帶頭學技術、作示范,還請農技員下村培訓,慢慢讓村民們安了心。

  如今,百畝麻竹已擴展成近千畝竹海,漫山的綠意里藏著增收的盼頭。“明年進入豐產期,畝產就能到1500斤。”村黨支部書記黃永發算起收成賬,眼里滿是笑意。

  采收只是第一步。清晨挖的鮮筍必須當天加工,否則鮮味易失。村民們手起刀落剝去筍殼,瑩白的筍肉隨即被投入大鍋。經過一個半小時蒸煮去澀,剖開的筍段切成薄片,均勻鋪在竹匾上。接下來的日子里,村民每天翻動筍片,讓山風與烈日共同“雕琢”。十斤鮮筍經暴曬濃縮,最終只能得六兩筍干,琥珀般的色澤里,凝結著農人的辛勞。

  “隨著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的開通,游客及人流量顯著增加。借著客流量的逐漸增加,村里也加大了竹筍宣傳,不少游客嘗過之后,還會帶些筍干當伴手禮。”黃永發介紹,近年來,龍潭鎮依托竹林資源等生態環境優勢,積極發展竹筍特色產業以及鄉村旅游產業,打造龍潭鎮特色產業名片,進一步擦亮新寮村“竹筍之鄉”品牌。

  “當前,我們正努力吸引年輕勞動力回鄉發展,投資民宿或者農家樂。今年,村里的竹筍深加工廠計劃在竹筍采收中期正式投產。”黃永發說,工廠投產后,新寮村的竹筍產品將擁有商標和生產許可證,同時實現產品品類的多樣化。

  山風吹過竹林,沙沙作響。曾經因路遠閉塞的新寮村,如今靠著扎根泥土的麻竹產業,在“百千萬工程”的推動下,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當又一批筍干被打包發走,黃焦同擦了擦汗,望著滿山竹林笑了——這破土而出的不僅是竹筍,更是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平陵街道

  紅椒“串”起聯農帶農共富鏈

  夏日的風掠過平陵街道竹龍村的田野,700畝辣椒基地里,紅辣椒像一串串小燈籠壓彎枝頭,采摘工人們的指尖在綠葉間翻飛,紅辣椒“簌簌”落入桶中,不一會兒就堆成了小山。“摘完直接賣給企業,一天能掙百十來塊。”桶里的紅辣椒映得村民張大姐臉頰通紅。

  這片紅火景象的背后是“企業牽手農戶”的聯農帶農圖景。2021年,“要讓農戶敢跟著干,得先解決‘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三大問題。”惠州稼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政務總監李群志說,從最初租用100畝地到如今的700畝,該企業通過與相關辣椒研究機構合作,采取“科研院所技術供給+企業運營實施+農戶(種植戶)”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為反季節辣椒種植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研究所的專業技術人員常年駐守種植場,傳授防旱防澇、科學施肥除蟲等技術,還深入講解與企業合作的優勢,鼓勵農戶擴大種植規模。

  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模式讓村民們種植有了底氣。農戶出土地,企業負責開墾、提供技術指導和肥料,還幫忙代賣。村民林滿堂最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種植。讓他沒想到的是,企業不僅幫忙開墾土地,技術員還常常上門:“什么時候澆水、施什么肥,都給列得明明白白。”前陣子連續降雨,他發現辣椒葉有點發黃,剛打電話求助,技術員就帶著農具趕來,手把手教他清溝排水、噴灑防護藥劑。林滿堂說:“明年擴到3畝,再拉上鄰居一起種。企業說深加工投產后會優先收咱們的辣椒,這日子肯定越來越紅火。”

  企業通過整合專家資源、專利技術和市場渠道,系統性解決了種植戶“品種選擇難”“技術落地難”“銷售對接難”等問題,推動辣椒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下一步,該企業還計劃與竹龍村進一步合作,增加辣椒的附加值,在深加工方面繼續努力,同時在鄉村振興、美化農村等方面履行企業責任。

  從100畝到700畝,竹龍村的紅辣椒不僅串起了產業鏈,更串起了企業與農戶的信任,這正是聯農帶農最生動的注腳:企業帶著農戶闖市場,農戶跟著企業奔小康。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編輯:李霞
上一篇:

相關新聞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