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青草社区_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_精品国产一区a_影音先锋日韩精品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官方網站

鄧竹青:從埔尾嶺走出來的作家 撰寫文章逾千篇

  有人說,故鄉是小時候想要逃離、長大后總想歸去的地方。”鄧竹青是從大圍村埔尾嶺走出去的軍人、作家、紀檢工作者。鄧竹青從軍25載,半數時間在邊防海島度過。鄧竹青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資深會員、嶺南詩社社員、廣東省黨史研究會會員、解放軍軍史資料研究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等,撰寫文章逾千篇、創作詩詞上萬首,共計七八百萬字,先后出版了《昨日風流》《紅色娘子軍恩仇錄》《僑鄉鑄軍魂》《五指山之龍》《吳克華將軍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地武裝起義·瓊崖地區》《小道擷趣》《羽化》《追尋》等專著,還有多本詩詞、隨筆集準備出版。

  大力推介故鄉

  屬于喀斯特地貌的平陵多石山,風光旖旎,鄉美如畫。在三丫石東北約一公里處、大圍村埔尾嶺長大的鄧竹青,用石斤、石金、埔尾石等作筆名,頗具鄉土味。

  鄧竹青在隨筆《故鄉》一文中寫道:“我有故鄉意識四十多年了,而且我的故鄉還不止一處,有第一、第二、第三、第N故鄉……先入為主,埔尾嶺始終是我的第一故鄉,那里才有真正的鄉愁。”

  前些年,鄧竹青回故鄉時頗有感慨。他說,四十多年過去了,故鄉“人事半消磨”,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故鄉過去三四十年發生的巨大變化都不為過。然而,故鄉周圍的山川田野沒有多少改變。故鄉的地還是那種土質和顏色,水庫和小河里的水看上去也還是那么親切。這些都能讓他萌生鄉愁、記住鄉愁。

  鄧竹青深情地對外推介故鄉。埔尾嶺依山傍水,且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村西是個竹樹園,有一叢叢的尺竹、苦竹、簞竹和一片幾百年的椎樹林;村北不到一公里處,是群山環抱的翁坑水庫;村東北幾公里處是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村東、村東南有四五個水塘,一條無名河溪與萬頃田疇……自然環境之美,不用贅述。人文方面也不俗。一個僅二十多戶合百余眾(含戶籍外遷人口)的小山村,有公職人員二十多名。其中,科級以上十幾名,小有成就的商人十數名。

  改革開放后,埔尾嶺先后有二十多人畢業于大中專院校。他們當中,有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一名、中國政法大學學士本科生一名;十多人從事過或正在從事教師職業,其中,高級政工師一名、中學高級教師一名;二十多人從事過或正在從事公務員、律師、翻譯、金融、治安、建筑、編輯、記者、作家、汽車營銷等崗位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埔尾嶺先后有十五名適齡村民應征入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從軍。其中,參加東江縱隊二名、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一名、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一名,正團職上校一名、副團職文職女軍官一名、鎮武裝部長一名、二級女士官一名、軍隊文職干部一名。

  鄧竹青認為,凡此種種,都是埔尾嶺人無愧于列祖列宗、可以“向外人道”的堪稱光鮮亮麗的一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他相信大圍村一定能夠實現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目標,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樣板。

  深情回憶父親

  鄧竹青年少時步入軍營,源于父親鄧炳南的影響。鄧竹青在散文《父親與抗美援朝》一文中,講述他了解到的父親的故事。1952年10月,鄧炳南21歲。他所在的五十四軍,在惠州境內完成整編。同年12月,劃為入朝部隊,并于翌年2月2日進入朝鮮半島。進入朝鮮之后,鄧炳南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金城反擊戰役。

鄧炳南的志愿軍證明書。

  “父親性格內斂,行事低調,后來從未主動在家人跟前談論他在朝鮮戰場經歷的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鄧竹青寫道,“在朝鮮前線,身材高挑、辦事精干的父親先是被挑選到團警衛連,擔負保衛團指揮所的任務;后來又被選拔去當防化兵……一件事讓他終生難忘,就是和戰友們冒著幾十架敵機的狂轟濫炸,搶修一座水庫堤壩。在志愿軍高炮部隊等防空火力掩護下,父親和戰友們視死如歸,不顧隨時都有可能挨炸的危險,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戰斗在堤壩上,誓與大壩共存亡。父親親眼目睹身邊活生生的正在揮動鐵鍬的戰友,眨眼間便犧牲了……我后來或聽或唱《英雄贊歌》,父親描繪的這幅腥風血雨的戰場畫面便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鄧炳南所在部隊參加的夏季反擊戰役(含金城反擊戰役),是志愿軍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對“聯合國軍”的反擊作戰。夏季反擊戰役的勝利,迫使“聯合國軍”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后來,志愿軍大部相繼凱旋。五十四軍等暫駐朝鮮,執行維護停戰協定實施的任務,并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幫助朝鮮百姓重建家園。

  期間,鄧炳南給家里寫信報平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朝鮮將近兩年,鄧炳南也曾收到過家里的兩三封信,信中還附有妻子的相片和全家人的合影照。這些珍貴的家書和照片,給遠在萬里之遙的他帶去無比親切的家鄉信息,讓他覺得自己在異國他鄉并不孤獨。

  鄧炳南在朝鮮戰場沒有落下傷殘,但艱苦的“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戰地生活,嚴重傷害了他的胃,此后,該病伴隨他30年。他不適宜繼續服役,離開朝鮮回國,解甲歸田。縣民政科把鄧炳南安置在剛設立的平陵區汽車站工作。他是汽車站唯一的員工,在公交系統兢兢業業工作到退休。

  鄧竹青寫道,“我記事時,父親保留了抗美援朝期間的證件、照片、紀念章、證明書、搪瓷缸、舊衣物等。我當時年少,似乎只對父親的棉帽、棉衣、棉手套等舊衣物感興趣,冬天時常穿出來顯擺;很少傾聽父親記憶深處的抗美援朝往事,現在想來,那才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鄭惠純
上一篇: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