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訊 (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文學群)目前,正值破口至灌漿關鍵生育期的晚稻陷入病蟲高發困境,惠陽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區農服中心”)迅速行動,實施“防控+助農”雙軌工作模式,全力開展晚稻病蟲害防治,守護糧食安全。

農技人員在田間手把手教農戶防治病蟲害。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文學群 攝
在永湖鎮彩一村,一片30多畝的晚稻農田已重現生機。種植戶何惠良想起一個月前臺風暴雨過后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當時禾苗全泡在水里,裹滿泥漿,一片狼藉。我們不知如何是好。”他回憶道,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區農服中心工作人員及時趕到田間。
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這片曾“奄奄一息”的稻田逐漸恢復生機。“我們發現禾苗異常就拍照發給農技人員,他們很快趕來指導。選什么藥、何時打藥、怎么防控,全靠他們手把手教。沒有他們,這季損失就大了。”何惠良感激地說。
自9月起,為應對晚稻病蟲害問題,區農服中心主任古幸福、總農藝師李冬嫻牽頭組建防治指導專班,深入平潭、良井、永湖等水稻種植重點鎮村,扎根田間開展指導。
技術人員在田間手把手教農戶識別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特征,幫助他們把握防治關鍵時期,指導他們選用高效低毒環保農藥,確保防治精準有效。同時,針對部分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疑問,技術人員主動答疑解惑,協助辦理保險事宜,全方位助力農戶減損增收,重拾種植信心。
區農服中心總農藝師李冬嫻介紹,下半年連續的臺風暴雨不僅影響晚稻生長,更大幅增加病蟲害防治與種植管理難度。“臺風導致插秧時間不一致,稻田生長進度參差不齊,進一步加大防控復雜性。當前正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防治成效至關重要。”
為及時準確掌握全區晚稻病蟲害發生動態,9月起,區農服中心組織農技骨干強化監測,每周3-4次深入重點區域開展田間調查,詳細記錄病蟲害種類、范圍與程度。在掌握準確數據后,第一時間通過農戶微信群推送防控指導信息,幫助農戶及時采取科學防治措施。
此外,區農服中心先后發布4期病蟲情報及《緊急做好水稻細菌性病害防治和預防》等技術明白紙。這些資料內容詳實、通俗易懂,提供具體防治方法、推薦農藥及使用注意事項,為農戶開展防治工作提供全面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