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盆珠鎮全力打造高品質宜居宜業宜游地
水庫游船線路將串起湖山古韻
夏日周末的清晨,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河水輕輕流淌,一對父子正在河邊淺灘玩水,洗滌一身暑氣。河邊的民宿里,孩子的母親悠閑地倚窗而立。這是來自深圳的一家三口,周末來到白盆珠體驗田園生活,非常愜意。
如今,每到周末和節假日,白盆珠橫江、白馬等環境優美的鄉村總會迎來不少來自珠三角的游客。白盆珠,從一個普通鎮圩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目的地,華麗轉身源于全力實施“百千萬工程”、走出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接下來,白盆珠鎮將乘勢而上、聚力攻堅,牢牢把握“五好兩宜”試點試驗與美麗鄉村走廊建設雙重機遇,錨定“點上出品、線上出彩、面上出新、全域示范”目標,以典型鎮村培育為重要抓手,激活生態人文資源稟賦,統籌推進環境整治、風貌提升與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實現鎮村顏值與內涵“雙提升”,全力打造一個令人向往、流連忘返、引以為傲的高品質宜居宜業宜游之地,奮力譜寫“百千萬工程”質效躍升的新篇章。
白盆珠田園風貌風光秀麗,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白盆珠舉辦旅游節助力文旅產業發展。
宜居
主干道變“流動風景”線,小鄉村成網紅打卡地
走進白盆珠橫江村,瀝青村道整潔美觀,村道兩旁、房前屋后種植花卉苗木,黃花風鈴木、桃樹、三角梅等次第開花,形成“四季有花、處處是景”的生態格局。近年來,橫江村深挖山水資源、田園風光、窯址文化等資源稟賦,以綠水青山為底色,以產業興旺為成色,以四治融合為亮色,以“美麗庭院”創建為點睛之筆,提“筆”上“色”,精心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原來的農村房成為“美麗庭院”,鄉村面貌一新,這是近年來該鎮全力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宜居環境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鎮完成了140棟農房風貌提升,采用仿石質感真石漆工藝,以白色或淺黃色墻面勾勒清新基底,灰色坡檐如水墨暈染,形成“青瓦映白云”的視覺韻律,讓傳統民居煥發“素墻黛瓦、詩畫棲居”的典雅氣質。同時,該鎮巧用邊角地、閑置地打造“四小園”78個,昔日荒地變身“菜園青翠、果園飄香、花園芬芳、公園宜人”的生態微景觀,串珠成鏈勾勒出“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詩意棲居圖。開展重要交通線路和美麗鄉村走廊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主干道變身“流動風景線”,美麗鄉村走廊成為“網紅打卡地”。
接下來,該鎮將錨定“三年初見成效”目標,多管齊下、全方位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深化環境綜合治理,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加速推進“六亂”整治、農房風貌提升、“三清三拆三整治”等重點工作,著力打造示范引領標桿,提檔升級鎮村面貌。聚焦典型村、“四旁五邊”等重點區域開展植綠增綠行動,常態化管護,以“綠”破題,逐“美”而行,打造全域綠美的詩畫桃源。同時,圍繞“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目標任務,倒排工期,確保“五好兩宜”年度子項目高質量完成,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美鄉村全國樣板。攜手深職大策劃實施“雙百行動·考古小鎮文創產品展”,同時聯合惠州學院,因地制宜選取一條街區進行風貌提升,發揮高校專業優勢,提升鄉村魅力。
白盆珠櫻花茶園。
橫江村白馬河。
宜業
以項目攻堅激活鎮域經濟強磁場
走進白盆珠橫瑤村,占地3.8公頃的沉香主題園區已建成開放。據了解,沉香主題園設計以“畔灣橫瑤、十里沉香”為主題,以S356沿線生態水系為脈絡,整合閑置土地資源,圍繞“品香、識香、鑒香、取香”四大主題空間,建設沉香展覽(交易)中心,打造以沉香元素為主題的三產融合示范基地,撬動沉香產業發展,促進橫瑤村產業持續發展。
今年上半年,白盆珠捷報頻傳。投資1.2億元的歡渡時光里度假酒店順利竣工,正在緊鑼密鼓籌備運營;投資8000萬元的宏俊盛溫泉旅游酒店已完成主體建設;富硒文創酒店、橫江晚照·河畔等項目正在辦理建設手續,鄉村酒店集群布局初具規模。總投資6億元的獨立儲能項目已完成清場工作,建成后預計年增稅收1000萬元。華苑生態園研學培訓基地、云花會月度假村、玉瓏山水等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
未來,該鎮將以項目攻堅激活鎮域經濟強磁場。全力協調解決項目落地堵點難點,推動中醫養生谷、雙金國潮街區、云花會月度假村項目、共創農場盡快簽約落地。加快完成歡渡時光里度假酒店、宏俊盛溫泉旅游酒店建設并投入運營。大力推動獨立儲能電站、華苑生態園項目、橫江晚照·河畔、富硒文創酒店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時,激活“水經濟”,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規模化水飲品制品產業,引進運營公司和電動游船,串聯3個3A級旅游景區、三官坑窯址、布心大草原和西來古剎等旅游節點,打造具有白盆珠特色的水庫游船線路。大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快形成“良田比較集中、村莊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發展、生態健康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為“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提供強大要素保障。
宜游
四季自駕游線路推動“深度游”
6月27日,有嶺南文史學者現場考察白盆珠白馬窯址等地。結合推進“百千萬工程”建設,學者對白盆珠鎮特色鎮建設提出建議——“非因見及而篤信,而因篤信而見及”。要求先行系統考證白馬窯學術價值、平海海防功能及山海地理對產業形態的影響,構建完整地方史認知體系(篤信階段),通過遺址保護展示、海防文化體驗等載體,實現文史資源的可視化轉化(見及階段),形成差異化文旅競爭力,更好塑造白盆珠及惠東文旅的特色優勢,為“百千萬工程”建設賦能助力。
白盆珠資源稟賦,人文底蘊深厚,是發展文旅產業的天然福地。今年上半年,該鎮全力推動文旅融合,以“灣區桃園”為目標,串聯溫泉、古窯、生態資源,不斷升級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實施白盆珠鎮西枝江白盆珠段及支流沿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運動、觀光旅游、體驗自然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綠色濱水長廊。打造了四季自駕游精品線路,推動游客從“過路游”到“深度游”。
另外,完成白盆珠鎮VI系統設計,梳理文旅資源數據庫,打造“考古小鎮”品牌形象,提升文旅辨識度。設計“非遺篇、考古篇、IP篇、海絲篇、助農篇”五大系列文創產品,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展出并獲得廣泛好評,進一步提升了白盆珠考古小鎮品牌知名度,有力帶動文旅產業升級。
未來,該鎮將以融合發展重構鄉村產業價值鏈。動員龍頭企業整合茶園資源,構建“游賞茶園風光—體驗制茶技藝—展銷茶品文化—品鑒茶香風味”四位一體茶旅融合場景,以“可觀、可賞、可體驗”的沉浸式空間激活茶產業附加值,推動傳統茶園向“農業+文旅”復合型基地轉型。依托沉香公園至橫坑水竹林河岸資源,運用生態化設計手法打造10000平方米露營基地,嵌入沉香展銷、主題民宿、農家餐飲等多元業態,形成“露營+研學”“露營+康養”的產業融合矩陣,構建“吃、住、購、玩”全鏈條沉香經濟生態圈。舉辦“趣玩白盆珠”旅游文化節,進一步打響“山水康養目的地”品牌知名度,通過非遺展演、農產品展銷、美食嘉年華以及鄉村音樂會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吸引游客深度參與,帶動民宿、餐飲等業態發展,實現文旅產業與鎮域經濟雙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賴金朗 特約通訊員葉衍達 朱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