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烏禽嶂山脈下的惠東縣寶口鎮,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水質清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的必要條件,寶口鎮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建設,全鎮上下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與自然稟賦,持續做好“一村一品”布局,如佐坑村的江源大米、五一村的菌類培育等。
無人機噴灑生物肥
走進寶口鎮佐坑村的惠州市源尚水稻合作社,肥料倉庫內整齊擺放著一桶桶標注好用料和時間的白罐。不同于以往的化肥和農藥,掀開這些白罐的蓋子,一股股蔬果醬料的香氣撲鼻而來。
“這些是我們用來驅蟲和增肥的材料,正在發酵的辣椒水、柑橘水、醬油等,經過考察和試驗,我們發現用傳統管護的方法種植出來的稻米口感和香味更受市場歡迎,今年的早稻將大面積采用這個方法。”寶口鎮佐坑村黨總支委員、源尚水稻合作社副總經理謝國平說。
工作人員在查看肥料發酵情況。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攝
據了解,合作社成員在2024年赴浙江考察后,帶回一套水稻“古法管護”方案,用食材結合有機肥料發酵制成生物肥,通過無人機噴灑相結合的方式,讓稻米實現科技、生態、綠色的目標,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惠州市源尚水稻合作社已經配備齊全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裝備,還打造了育秧大棚、大米生產加工自動化流水線等設施,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產業鏈的機械化、現代化。目前正以“古法管護”保護土地,順應市場對綠色生態食品的需求,深入打造“江源大米”有機品牌。
“按照高標準生產稻米,調動年輕村干部參與其中,積極到上海、廣州等地參加評比,接下來還會繼續探索,讓品牌效益促進當地發展。”佐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漢忠說。
棚頂發電,棚下種菇
在惠東縣寶口鎮五一村,一座看似尋常的鐵皮大棚正以“棚頂發電、棚下種菇”的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走進“五一·楓香菌悅”菇房,處理好的楓樹木段整齊有序地堆在一起,濕潤空氣中彌漫著木質清香。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廠房下面種植香菇,屋頂則安裝光伏設施。
“經過多次調研交流,群眾反饋五一村的村民從祖輩起,家家戶戶都會用楓木培育香菇,大家就想一起試試看。”五一村黨支部書記羅耀忠說。
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持,五一村時常邀請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到寶口實地查看菌菇長勢,提供技術指導。“這批原木香菇長勢良好,將在今年秋冬采摘,口感比袋培香菇更為厚實。每一方樹可以產60斤干香菇,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每一斤香菇可以賣到180元到240元。”羅耀忠說。
目前,五一村村辦企業已與村里12戶農戶合作發展香菇產業。同時,積極推進原木香菇品牌申請、一體化廠房升級等工作,為后續帶動村民就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特約通訊員鐘裕鴻 通訊員李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