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加快構建科技人才高地,政府政協企業共商發展良策
構建中試平臺助創新成果轉化
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重構、新領域新賽道持續開辟的時代背景下,科技人才已成為驅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是創新發展的命脈,也是贏得高質量發展博弈的關鍵支撐。
科技人才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惠城區政協九屆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就“加快構建科技人才發展新高地,培育惠城區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議題進行專題議政,從構建新材料中試平臺,到知識產權保護,再到容錯機制建設等,惠城科技前沿人才現場發言,政府部門即時回應,政協委員建言獻策,聚焦當前實際,更著眼未來發展。

利元亨科技人才團隊正在探討技術研發。
“家底”豐厚
2024年高企總量較2019年翻番
惠城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市的中心區,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渴望日益增長。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集群,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構建科技人才發展新高地、培育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是惠城重要的戰略路徑。
議政會上,惠城區副區長何東文亮出了惠城科創“家底”。
近年來,科技人才在惠城的“被重視感”不斷增強,人才頻頻入選國家級、省級項目矩陣。2024年,惠城區組織申報國家平臺的人才項目入選5人,占比38.46%,位列全市第一;組織申報省平臺入選8人,全市共27人。在工信部制造業三大項目評選中,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杜義賢入選先進制造業技術人才(全市僅2人入選)。
種好“梧桐樹”,壘起“新高地”,平臺對于人才而言尤為重要。
惠城出臺培育發展高企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全區高企總量達584家,較2019年282家翻一番。惠城現有省重點實驗室1家(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南方工程檢測修復技術研究院、惠州離子科學研究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8家。
惠城還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2024年以來,引進深圳市先進航空航天技術研究院,在惠城成立惠州市低空經濟綜合研究院;近日推動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合作,農業農村部嶺南特色食品綠色加工與智能制造重點實驗室粵東中心在惠城高新區揭牌。
多措并舉下,科技轉化成果明顯,產業和人才的雙向奔赴“開花結果”。2024年全區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1億元,排名全市第二。
通過優企倍增、人才聚集,平臺實現提級優化,工業發展蹄疾步穩。惠城高新園通過省級高新區認定,系全市首家,躋身全省五星級園區,去年獲評“粵港澳大灣區最佳經濟功能區”。2025年1~8月,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591.6億元,累計增長8.8%。

多措并舉下,惠城產業和人才的雙向奔赴“開花結果”。這是航拍市區一角。
破局出圈
以中試平臺為支點,撬動“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升級
如何破局出圈,開創科技人才云集、領軍人物輩出的良好局面,成為區政協重點關注課題。為此,今年,區政協學習和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牽頭成立專題調研組,開展為期3個月的“加快構建科技人才發展新高地,培育惠城區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深度調研。
議政會上,區政協學習和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巫志華代表調研組作專題調研情況報告。切中惠城發展命脈、圍繞人才所需,調研組給出了相應的意見建議。
從產業發展出發,調研組認為,可“構建中試平臺創新生態,打造產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以中試平臺為支點,撬動“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升級,為科技領軍人物提供“用武之地”。
錨定新材料賽道,構建特色產業鏈。新材料是產業“糧食”與科技進步基石,惠城區已具備一定基礎(如小金口街道沃新材料在輕量化領域新增20000噸特種高分子產能、三棟鎮沃瑞科技深耕膨體聚四氟乙烯賽道)。建議搶抓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中試平臺建設先行區的機遇,借鑒深圳光明區“3.3萬平方米場地、1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中試轉化基地,1個月吸引16家企業、近百名人才入駐”的成功經驗,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模式,在惠城高新區內辟出專屬場地,或整合鎮(街)資源,建設新材料中試平臺。
“利元亨的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現代中試是數據驅動、仿真優先的迭代過程。”惠城區政協常委、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雪松建議,在中試平臺中前瞻性部署“數字孿生”系統,將中試過程從“實體試錯”升級為“虛擬驗證與實體驗證相結合”。通過集成計算機輔助工程等核心工業軟件,可先對材料配方、工藝參數進行海量模擬仿真,篩選出最優方案后再進行實體中試。這能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縮短創新周期,使平臺成為真正高效能的“創新加速器”。
此外,還需避免平臺建設與市場應用“兩張皮”。平臺的成功,關鍵在于與惠州優勢產業的真實需求緊密掛鉤。建議平臺采用“鏈主企業出題、平臺答題”的機制,確保平臺資源直接服務于突破行業“卡脖子”難題和提升產業競爭力。
惠城區科工信局副局長姚瑾回應,接下來會結合利元亨非標個性化定制的產品情況,結合企業數據驅動、仿真優先的需求特征進行賦能,聯合企業采用企業自建、產學研共建、政府規劃的模式,通過鏈接北京大學先進制造與機器人學院,構建中試平臺創新生態,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最后一公里”,通過中試平臺的構建,服務惠州更多的優質企業。
服務保障
健全試錯容錯機制,創建科技領軍人物之家
為打造適合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的環境,調研組認為,要從源頭保護創新成果,激發科技人才原創精神。
“我們要為科技人才卸下‘怕失敗’包袱,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巫志華說,要通過健全試錯容錯機制,包括出臺科技創新容錯免責實施細則,推行分類評價考核標準與全過程動態調整機制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支持科技創新“萬一的成功”。
同時,建議建立創意溯源服務體系,推動企業將創意轉化為“可確權、可流通、可增值”的數字資產,為科技創新筑起“數字護城河”。同時,加大侵權打擊力度,筑牢知識產權保護“防護盾”。
“接下來,我們會聚焦惠城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和科技人才聚集的企業,提供‘一對一’的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惠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文一興說,將深入了解科技領軍人物(團隊)及其所在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需求和困難,提供前瞻性、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
此外,調研組建議,創建科技領軍人物之家,構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為目標,通過全周期服務讓科技領軍人物安居樂業。建議為領軍人物提供“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管家式”服務。落實黨委聯系專家制度,動態掌握領軍人物思想、科研、生活情況。開展高層次人才“沉浸式參訪+地方發展研修”。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市勞模等名額中預留比例分配給科技領軍人物。
對科技人才最為關心的住、學、醫等方面,建議解決安居問題,對青年人才主打“惠居”,通過租房補貼、優惠房源滿足基礎需求;對領軍人物主打“宜居”,通過人才組屋、購房補貼滿足品質需求。解決教育醫療問題,教育部門提供“幼兒園—高中”優質教育服務;區級層面發放人才卡,實行掛號優先、綠色通道診療,構建多支點健康服務網絡。
數讀
●目前,惠城區研發人員總量10515人,占全市總量12.2%,主要集中于工業制造、電子信息、先進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
●2024年,惠城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454.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54.5%,對工業產值增長的拉動作用極強,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
聲音
建議建立創意溯源服務體系,通過把大家的內容創造力進行保護、傳播、落地和變現,讓創意能夠轉化為“可確權、可流通、可加工、可增值”的數字資產,為優秀文化、科技創新筑牢“數字護城河”。
——惠城區政協委員、廣東仲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哲文
建議針對技術迭代快的產業領域,建立與創新節奏相匹配的專利審核、審查快速確權通道。同時,建立“重點企業白名單”,對白名單企業涉知識產權糾紛時,采取凍結非核心資產等柔性保全措施,建立案件快速響應通道,最大限度降低維權過程對企業經營的沖擊。
——惠城區政協常委、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雪松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馬順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