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4年來老舊小區改造337個惠及居民6萬戶
今年計劃再改造47個小區
橋西府前街改造前后對比。
橋西府前街改造前后對比。
“住有所居”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走進橋西街道南壇社區的惠城區公安分局宿舍,平坦整潔的道路取代了昔日的坑洼泥濘,曾經暴雨后污水溢流的景象一去不返,粉刷一新的外立面和井然有序的空中排線,讓這個建于1989年的老小區“改頭換面”……面對升級改造帶來的變化,居民劉蘋笑逐顏開:“我們小區原來連路都坑坑洼洼的,現在環境改善多了,我自己的房子也打算裝修了,裝修隊下周開工,讓家里家外都變靚。”
老舊小區改造給劉蘋帶來的喜悅,是惠城致力于實施宜居安居民生項目的縮影。自2021年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來,惠城區已有337個像惠城區公安分局宿舍這樣的老舊小區實現安居改造,惠及6萬余戶居民,完成投資6.11億元。
目前,惠城區正全力推進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連續4年列入該區“十大民生實事”。預計到2025年底,“十四五”期間合計能改造450個小區(含鎮街11個)、惠及居民7.72萬戶、投資8.47億元,以此不斷更新城市面貌和功能,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打造品質惠城、幸福惠城夯實宜居安居底色。
改造惠民生
改造接地氣,居民笑開顏
老舊小區改造,改什么、怎么改,群眾最有發言權。
惠城區住建部門充分發揮業主的主體作用,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在居民的意見和建議中找到“最大公約數”,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
在這些建成年代早、樓棟墻體老化嚴重的老舊小區中,雨污管網分流和樓梯內墻滲水等問題,是群眾日常生活的關切事和“痛點”。
家住龍豐街道東江小區的居民周智遠就是受益方。“以前我家有一面墻漏水很嚴重,修修補補就是沒有徹底解決。今年遇上老舊小區改造,我了解情況后,馬上提出訴求,施工方幫我們家重新做了防水,現在不會再出現漏水情況了,我們都很滿意,很感謝這個惠民工程為我們做的好事、實事。”周智遠說。
記者了解到,在項目開展期間,群眾能通過小區內張貼的公告了解改造情況,并可通過電話、掃描二維碼和書面方式等反映意見建議。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小區內也會公開改造內容,讓居民知情并參與監督。
“通過收集群眾心聲,把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基礎設施問題放在首位。”老舊小區項目施工承建方、廣東融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張衛杰說,要真正把老舊小區改造做得“接地氣、貼民生”,就是要把好事做好、將實事辦實。
面對居民的熱切期盼,惠城區改造完成的337個老舊小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化糞池實現疏浚,外墻脫落安全隱患基本解決,漏水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處理,空中飛線和“蜘蛛網”線路得到有效規整,坑洼的道路得到硬化處理,部分小區內的公共活動空間也得到了拓寬和優化,小區的整體環境因此得到有效改善。
這些措施讓居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顯著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不僅解決了居民的燃眉之急,也改善了小區居民之間的鄰里關系。
2024年,惠城區老舊小區二期項目計劃改造55個老舊小區,惠及約6500戶居民,計劃總投資約1億元,該項目目前已開工進場47個小區。同時,2025年計劃新立項啟動并開工47個小區,惠及約4900戶居民,計劃總投資約1.17萬元,該項目正進行勘察設計招標。
“一盤棋”推動
精品項目入選全省改造案例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既有安全與功能的底線重構,有品質與美學的協同升級,也有治理與宜居的有機融合。
為此,惠城區樹牢全區“一盤棋”思想,把小區改造作為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作為惠民生、補短板、擴內需的重要舉措。
“惠民空間”金沙俊園項目、結合“江湖一體”城市風貌改造的祝屋巷項目等,都是其中的亮點項目。“這些項目是在多部門聯手的基礎上打造出來的精品,被媒體多次報道并入選《廣東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案例圖集》,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惠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從橫向統籌來看,為提升整體改造效果、注重改造的系統性,惠城區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串點成面”,注重連片改造。結合環“兩江四岸”和環西湖重點區域,對接市有關部門,做好“補位”工作,完善老城區的“毛細血管”。2024年,惠城相繼將府前橫街、塘尾街納入老舊小區項目實施,2025年還計劃將部分沿街片區納入改造范圍,凸顯連片效果。
從縱向合作來看,惠城區組建工作專班,聯動區直有關部門、水電氣專營企業以及屬地街道聯合共同推進。改造項目優先將涉及市場周邊、西湖周邊、城市會客廳(兩街一巷)周邊老舊小區以及“惠民空間”微改造任務等區域,統籌納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聯合各方工作重點,合力共同推進改造。
“惠城區的老舊小區數量眾多,改造的總數占據了全市改造任務的三分之二,任務相當繁重;而且普遍建成年代較早,這些小區市政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說,在改造中還需更為注重協同各方力量推進改造痛點、難點。
在施工進場前,惠城區主動將改造計劃清單告知水務集團、燃氣公司、消防大隊、供電局、通信線路運營商等專營單位,建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共同施工、減少開挖,降低施工對居民的不利影響。如2022年,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同時,聯合惠州市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一起進行40多個小區的燃氣管道改造或更新,舊改項目更有效率、更貼民心。
對于群眾反映較多的“三線”(弱電)整治問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惠城區住建局就協調中國電信惠城分公司對8個小區進行三線(弱電)整治試點工作;自2023年起,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每年還增加400萬元專項用于“三線”(弱電)整治工作。
在2023年老舊小區項目和2024年老舊小區一期項目中,分別對135個、134個老舊小區三線(弱電)進行了規整;2024年老舊小區二期項目中計劃繼續對120個小區三線(弱電)進行規整。通過線路規整,小區“空中蜘蛛網”現象得到有效改善,顯著提升了老舊小區的整體形象。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可持續性推進,離不開居民的支持與參與。惠城按照改造政策“誰受益、誰出資”原則,積極發動街道引導居民出資參與改造。經統計,2024年小區居民在加裝電梯、電動車充電樁、天然氣改造等方面,投入資金350余萬元。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實習生梁雨欣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肖世奎
惠城事·匯言堂
讓“一時新”變“時時好”
誠如區公安分局宿舍居民劉蘋所言,“小區改造后,這么好的環境更需要管理和愛護”。改造完成只是第一步,若只改造不維護,極易使小區再次“由新返舊”。如何鞏固改造成果、實現長效管理,是接下來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現實挑戰。
惠城區住建局回應,一方面將積極發揮居民自管組織或業委會作用,通過街道和社區引導居民主動承擔小區衛生、設施等日常管理事務,實現小區治理向“自治共管”轉變;另一方面對有條件的小區,考慮通過物業管理行業協會介入,推薦服務質量過硬、收費合理的物業公司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后續物業管理。
若“十五五”期間仍繼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政策,建議參考廣州、中山經驗,探索“改造前繳納誠意金作為后續管理經費”的模式,讓“一時新”變成“時時好”,繳納費用的小區可優先納入改造,讓老舊小區改造更有實效、更貼民心。
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旨在提升居民居住環境,卻早已超越翻新房屋的原意,成為補齊民生短板的“補位工程”,激活基層治理的“賦能工程”,打造品質惠城、幸福惠城的“暖心工程”。隨著“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惠城區將努力讓老舊小區的“逆生長”長久保持,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
(菁菁 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