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提高發展速度和發展能級,抓好制造業的效益是最大的。今年,科工信局將重點強化項目支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惠城區科工信局局長寧攀說,該局將狠抓工業投資,緊盯項目落地、建設和投產,做強做大商貿服務業,做好企業服務,為打造“四個惠城”、全面建設一流中心區作貢獻。
惠城區工業發展不斷提速。這是惠城區一家精密部件公司生產車間。
“三個優勢”看惠城工業發展前景
看發展勢頭,捕捉強信號。去年,惠城工業經濟總體運行穩中有增,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790.5億元,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92億元;完成工業投資130.3億元,同比增長26.6%;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7.7億元,同比增長11.8%。
“發展工業,惠城有3個優勢,包括產業用地收儲供應優勢、市區一體區位優勢、優化結構形成后發優勢等。”寧攀說。
在土地供應中,優先保障產業用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保障了利元亨、TCL、信利康、高盛等重點項目的落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近3年來惠城區工業產值一年上一個百億元臺階。”寧攀說,今年,惠城區工業產值計劃實現920億元,同比增長約14%;工業投資計劃完成166億元,增長約28%。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及配套建設,園區將完成土地收儲4600畝,供地2000畝以上,為項目落地提供充足用地保障。
第二個優勢是跳出惠城看惠城。近年來,惠城區深刻把握市區相互交融、不可分割這一最大區情,提出并深入踐行“市區一體”理念,市區一體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其中,該區在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首位度優勢明顯。“區位優勢讓我們在吸引高端制造業,尤其是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優勢鮮明。”寧攀說。
第三個優勢是后發優勢。“高質量發展要找對賽道,我們趁勢而上打造‘當家’產業,直接切入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形成后發優勢。”寧攀說,具體在“雙區”建設、“2+1”產業集群等重大戰略布局中尋找機會、打造產業、布局項目,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以此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型和結構優化。
“今年,我們的工作重點聚焦在狠抓工業投資、抓工業總產值,讓持續增長的工業投資為未來高速增長夯實基礎。”寧攀說,在今年惠城區計劃安排總投資643億元的89宗重點項目中,工業項目占51宗,投資額395億元,項目總數和投資額分別占比57.3%和61.5%。
市民利用“智慧秒批”辦理商事登記業務。
“十四五”期間將引育1000名優秀產業人才
惠城區調整產業結構后,要聚力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優越的營商環境就是一道“必選題”。寧攀說,將貫徹好區委區政府關于“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區‘一號改革工程’”理念,全力推動“828”行動方案落實落地。
把有限的財力投入到刀刃上,真金白銀投入,為優化營商環境做“硬托舉”。其中,區科工信局牽頭制定《惠城區加快產業人才引進培育方案》。圍繞引育產業人才,“十四五”期間,惠城區將引育1000名優秀產業人才。突出市場導向,鼓勵重點行業企業發揮人才工作主體作用,每年投入1000萬元以上資助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評價和獎勵優秀人才。
區科工信局全方位構建“1+2+3+N”企業服務體系,即實行“一個窗口”企業服務,兩級服務管理,“三統一”企業服務標準,建立各級企業服務隊伍,形成大服務格局。
“我們發揮區企業服務聯席會議解決機制的作用,新設企業服務中心,專人專職跟蹤對企服務,自建立以來,收集企業訴求50余件,其中8成難題已解決。”寧攀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趙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