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頭街道社區服務能力與居民幸福感雙提升
煙火氣升騰 鄰里情匯聚

紅樹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變身音樂課堂。
興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里,居民跟著老師練八段錦的身影舒展柔和;紅樹林社區陣地,青少年指尖彈出尤克里里的清脆旋律;金門塘村服務點內,助漁直播的吆喝聲清脆熱鬧……
今年,大亞灣開發區澳頭街道以深入推進“兩社三中心”建設為契機,全力實施黨群服務中心提質行動。通過整合陣地資源、優化空間布局、豐富服務供給,創新探索“陣地換資源”“公益+市場+低償”“鏈接資源賦能提質”等模式,讓黨群服務陣地從“單一空間”變成“多元樂園”,系統提升了服務效能,實現社區服務能力與居民幸福感的雙向提升,讓轄區處處洋溢“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
陣地換資源
空間活用使鄰里關系更近
“以前在小區見了面就點點頭,這次一起練八段錦,和鄰居聊得特別投機,社區的人情味越來越濃了!”興港社區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陣地換資源”模式帶來的改變。澳頭街道秉持“把空間還給群眾、用陣地換取資源”理念,充分挖掘自身場地優勢,積極與社會各類主體開展合作,通過場地資源與專業服務優勢互補,推動黨群服務中心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進一步提升社區發展空間。
今年暑假,紅樹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變身“音樂課堂”——免費提供場地與樂器,聯合社區內學校、幼兒園及藝術培訓機構,邀請專業教師和志愿者開設尤克里里、葫蘆絲、非洲鼓課程。青少年們從初識樂器的生澀到熟練奏響樂章,在音樂中拉近鄰里距離,踐行“以文促治 與鄰共治”理念。
興港社區則攜手區武術協會,邀請協會入駐黨群服務中心,每年定期開設八段錦公益課堂。居民在“家門口”免費學習傳統健身形式,在一招一式的練習中收獲健康,在歡聲笑語中搭建起鄰里溝通的溫暖橋梁。
創新運營模式
“低償+公益”服務更細更活
澳頭街道探索“公益+市場+低償”的活動運營模式,既保障公益屬性,又引入市場活力,同時兼顧服務成本,通過“低償賦能+公益服務”實現自我造血,構建起“基礎公益體驗+普惠進階服務”的雙層供給體系,讓居民在參與中體驗公益,享受服務。
“孩子采摘時一直念叨‘農民伯伯好辛苦’,今天吃飯連蔥花都沒浪費。”濱河社區“習勞促成長 傳承好家風”主題實踐活動上,一位家長的話引發共鳴。這場活動采用“低償+公益”模式,參與者支付少量費用兌換蔬菜采摘券,即可與孩子一起走進田間,體驗從采摘到烹飪的完整勞動過程。親子圍坐共享勞動成果時,不少孩子主動給長輩夾菜,“勞動讓孩子更懂感恩”成為家長們的共同感受。
在金灣社區,“親齡學堂”合唱團培訓班讓居民收獲滿滿。“以前不敢在公共場合唱歌,怕被笑話,老師的耐心指導讓我找回了自信!”一位學員說。
金灣社區黨總支以“公益保障公平、市場提升品質、低償激發活力”為理念,聯動轄區社區合伙人、社區能人、社會組織及“回家”黨員等多方力量,打造“全齡共學·鄰里季”親鄰學堂、青少年暑假興趣培訓班、暑“托”班等,通過銀齡學堂、成人共享課堂、婦女創業工坊、青少年賦能學堂、兒童創想營地五大板塊共16類特色課程,為轄區長者、兒童等全齡段提供多元化學習平臺,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鏈接資源賦能
暖心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聚焦“一老一小一特一新”群體需求,澳頭街道依托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積極鏈接高校、社會團體等外部資源,推出系列惠民活動:社區鄰里節上大家共話家常,趣味運動會上滿是歡聲笑語,睦鄰“音樂匯”傳遞美好,“百家宴”匯聚鄰里溫情,友鄰集市便利生活……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金門塘的優質魚干,肉質鮮嫩,都是漁民新鮮晾曬的!”7月21日晚,大亞灣澳頭金門塘黨群服務中心內,一場熱鬧的助漁直播正在進行。廣東培正學院大學生們化身帶貨主播,用生動的講解吸引眾多網友關注。這是金門塘村聯合該校“陽光”鄉村振興實踐團開展的暑期活動,不僅開設公益課堂豐富村內兒童假期生活,更通過云端帶貨為漁民增收探索新路徑,讓鄉村振興搭上數字經濟快車。
南邊灶村則攜手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智繪童芯—南螢小隊”賦能“未來社區”建設,青年突擊隊聚焦社區需求,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暑期實踐活動,以書香、藝術、巧思與溫暖陪伴,為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注入了智慧與活力。
下一步,澳頭街道將持續深化黨群服務中心提質行動,圍繞群眾需求拓展服務領域、優化服務模式,全力打造集鄰里交流、便民服務、文化活動于一體的“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以更優質、高效、貼心的服務為群眾創造更多福祉,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勁動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鄭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