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筒倉內,展示著青年藝術家的油畫、插畫,吸引游客紛紛前來參觀;跨境電商直播間,年輕運營團隊指尖翻飛,訂單實時直達本土廠家;園區內,特色飲食、藝術文創、旅居民宿等多元業態綻放,青年創業者在這里扎根逐夢……位于博羅縣園洲鎮的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正以全新姿態成為青年文化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園洲鎮緊扣“歷史空間活化+產才融合創新”核心理念,全力推進東江糧倉文化人才孵化基地建設,通過空間活化、平臺搭建、產業融合,持續深化“青年藝術人才聚光計劃”“青年演藝人才發光計劃”,構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鏈條體系,讓老糧倉變身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長沃土、創新創業的樂園,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東江糧倉展示青年設計者設計的服裝。

青年藝術家在東江糧倉演出。
空間煥新筑巢
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藝術家270名
在滿庭芳收藏館“亦真亦幻——唐輝建、賀秀繪畫藝術展”上,展出的50余件精品融匯傳統與當代藝術元素;“青年藝術倉”展出邱盧緣、衛薇、袁曉蓓、張碩等藝術家作品,展現新時代青年藝術家在個體與時代、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對話中的創作活力……
筑好巢才能引好鳳。園洲鎮對東江糧倉實施“修舊如舊、新舊融合”改造,將8座聯排碉堡式圓筒倉升級為“灣區青年藝術倉”,配套工業記憶館、滿庭芳收藏館、非遺手禮館等文化空間,打造“1店3館8倉”核心載體,聚合展覽、市集、演出、青年藝術、精品藝術收藏等多元業態,成為集藝術展覽、創業孵化、文化交流于一體的人才棲息地。
在這里,藝術與青春碰撞出無限可能。園區通過“青年藝術人才聚光計劃”,升級打造為灣區藝術孵化基地——八大青年藝術倉。該計劃通過公開征集的方式,廣泛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藝術家,涵蓋插畫、油畫、雕塑、攝影、影像、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致力于為藝術新生力量搭建發聲平臺。
項目通過持續更新的展覽與活動,積極構建靈活、立體的青年藝術文創生態圈。目前,已儲備青年藝術家人才270名,累計舉辦8屆滿庭芳收藏館展覽、7屆灣區青年藝術節,助力5名青年藝術家開設個展、23名青年藝術家提升影響力,為青年藝術家鏈接合作項目。

今年8月,園洲鎮2025年青創文化節首次進行“羅浮T恤”成品走秀。

開園至今,東江糧倉接待游客量破百萬人次。
搭臺賦能育才
“青年演藝人才發光計劃”促文化互動交流
青年藝術家趙云飛在東江糧倉做了一期展覽后,選擇進駐園區開創個人藝術館,成為糧倉藝術主理人、東江糧倉藝術策展人;園區內,商鋪80%承租者為25~35歲青年創業者,初步形成藝術文創、旅居民宿等青年創業生態。
這些青年創業者的經歷,正是園區育才成效的生動寫照。園洲鎮以“平臺賦能”為核心,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成長階梯。“青年演藝人才發光計劃”聚焦演藝人才的實踐鍛煉與才華展示,致力于打造青年文化互動交流的舞臺。園區以東江兔廣場舞臺為基地,無償提供專業場地與設備,舉辦了64場公益表演。“衣脈傳承·青年賦能”青創文化節、首屆“東江跨境時裝周”、第三屆“大米音樂節”等品牌活動,為青年設計師、音樂人及表演者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舞臺和跨界融合機會。
校地合作更為人才成長添翼。東江糧倉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打造園洲工業記憶館,挖掘園洲工業歷史;與廣州美術學院“冰墩墩”設計團隊合作開發“驚喜兔”IP;與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組建“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在這里,青年創新創業體系不斷完善。團縣委與東江糧倉共同成立博羅縣青年大學生東江糧倉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支持,聚力打造藝術、演藝人才回流高地,線上同步搭建小程序平臺展銷,打通青年藝術家文化藝術的產供銷鏈條。引入廣東省首家“當當書屋”,打造線下體驗式多元運營的新型書屋,同步搭建線上文創平臺,為青年人才提供藝術品的展銷平臺。產業園內設置特色飲食、藝術文創、旅居民宿、業態孵化等多元板塊,為青年提供潮趣休閑、激發靈感的聚集地,營造輕松自在、良性循環的青年創業氛圍。
產才融合造血
辦服裝產業鏈對接會助設計師產品落地
今年8月,“衣脈傳承·青年賦能”園洲鎮2025年青創文化節在東江糧倉舉行,現場首次進行“羅浮T恤”項目的成品走秀。東江糧倉設置了服裝展銷,引進服裝跨境電商,助推園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方能釋放乘數效應。園洲鎮立足產業基礎,推動東江糧倉成為“人才+產業”融合發展的紐帶。該鎮匯聚博羅縣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SHEIN(希音)、服裝星球等跨境電商,在東江糧倉舉辦紡織服裝產業鏈對接會等活動,助力青年設計師作品落地生產,通過“設計—生產—展銷”一體化模式,挖掘培育青年服裝設計人才,助推本地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與湖北美院共建“畫衣裳”服裝品牌,助推園洲服裝產業品牌打造。此外,產業園還引入琉璃電商團隊,形成“直播下單+廠房生產”的運營模式。
東江糧倉著力強化文化價值轉化與產業融合。與“騎鵝看海”工作室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文創產品,依托“環兩山218”動漫IP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助力區域文旅品牌升級。聯合市非遺保護協會,搭建非遺文化與文旅相結合的展銷平臺,通過展銷非遺產品東江醴酒、體驗非遺課程等形式,探索活態傳承與市場價值轉化。
截至今年10月,東江糧倉累計舉辦各類青年藝術與演藝活動108場,接待游客量破百萬人次。東江糧倉生活美學街區入選“2025年廣東省文旅消費新業態十大網絡票選熱門場景”“2025年廣東省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人才集聚催生發展活力,文旅繁榮反哺人才成長,在這里實現了閉環。
從斑駁的老糧倉,到青年逐夢的文化沃土;從單一的倉儲空間,到“人才+產業+文旅”融合的活力平臺,東江糧倉的蛻變,正是園洲鎮以人才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接下來,園洲鎮將持續深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鏈條體系,為廣大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創新創業、文藝展演、學習交流等機會,讓更多青年人才愿意扎根園洲、安心創業、實現價值,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記者手記
人才引擎驅動“舊倉新生”
園洲鎮東江糧倉的轉身,為舊空間活化寫下深刻注腳——它不僅是“修舊如舊”的物理煥新,而是把“人”作為核心引擎植入斑駁墻垣,讓建筑再生為人才成長的“夢工廠”。
其破局之策,在跳出“就空間改空間”的局限,把“筑巢”與“引鳳”精準綁定。舊糧倉改出“1店3館8倉”,不僅是物理形態的煥新,更通過“聚光計劃”“發光計劃”等舉措構建起人才成長閉環——270名青年藝術家入庫、承租者80%是青年創業者,印證了唯有讓空間承載夢想,才能讓人才真正扎根。
更可貴的是,它打破“文化只談情懷”的壁壘,實現人才與產業的雙向賦能。青年設計師對接本地紡織企業,讓“羅浮T恤”從創意走向T臺;琉璃電商團隊搭建“直播下單+廠房生產”模式,激活產業效能;非遺東江醴酒借文旅平臺走向市場,傳承文化根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催生出“人才興則產業旺,產業旺則人才聚”的良性循環。108場青年活動、破百萬游客量、入選省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的成績,正是其中的生動寫照。
當“舊糧倉”儲備好產業、人才、文旅融合的“新糧”,老建筑便煥發了自我造血的蓬勃生機。東江糧倉的蛻變說明:城市更新進入“2.0時代”,比拼的不僅是資金與政策,更是將空間轉化為“人才孵化器”的能力。給青年搭建“把作品寫在大地上”的舞臺,便是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的核心密碼。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麗婷 通訊員園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