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以下簡稱“引領區”)建設是“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文明實踐工作如何賦能引領區建設?讓新思想在文明實踐中走進千家萬戶,凝聚干群合力。這是博羅縣文明實踐工作助力引領區建設的關鍵一招。
近日,2025年博羅“讓新思想走近群眾 奔向美好生活”微宣講走進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傳宣講活動在環羅浮山文明實踐示范帶啟動。首講在長寧鎮埔筏村舉行,采取“讀、講、演、唱、畫、播、評、比、塑、問”“十個出來”形式,以“小切口”講透“大道理”,用有溫度的語言傳遞正能量,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引導群眾堅定理想信念,形成同心奮戰“百千萬工程”的強大合力。

微宣講活動中,主持人與觀眾互動問答。
“繼續把家園建設得更美好”
“這里好美,下次還要來。”218最美旅游公路建成通車后,吸引了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紛紛前來打卡。旺盛的人氣給周邊民宿、農家樂帶來了火爆的住宿率、上座率。218最美旅游公路建設時,沿線村民齊心支持,一起共建美好家園,此刻收獲甜蜜回報。
這樣共建共享的幸福畫面該如何持續?在當晚的微宣講中,來自博羅縣各基層戰線的宣講員們用身邊事,傳遞正能量,凝聚團結奮進的力量,激發村民再建設美好家園共創新輝煌的激情。
來自博羅縣融媒體中心的宣講員邱雪,以媒體人的見聞為切入點,以路的建設和交通的發展為題材,講述了博羅這幾年的飛速發展。邱雪說,在采訪中,自己看到了許多為家鄉建設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從他們的身上,我深刻感受到,只有大家一起攜手,家園才能更加美好。”引領區建設正是有了村民的熱情參與,才有了美的變化。埔筏村是引領區的一個重要節點。引領區的變化,埔筏村的村民深有體會。村民老陽叔說:“宣講員講得很有道理,很有感染力,我們會繼續努力,一起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家鄉美,不僅美在顏值,更美在內涵。宣講員劉鳳英是博羅縣方向公益協會負責人,從事公益事業多年。她以個人的公益之路和身邊的公益故事,講述著愛的力量,傳遞志愿服務精神。“或許只是一個小小舉動,卻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力量。”劉鳳英說。劉鳳英帶來的一個個志愿服務故事,傳遞著奉獻精神,溫暖著每一位觀眾。埔筏村是環羅浮山文明實踐帶的重要組成,清潔鄉村、走訪空巢老人、愛心助學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時常開展,群眾都看在眼里。村民紅姨說:“這些場景特別溫暖,作為村里的一分子,我也要參與。”
埔筏村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是振興鄉村的一大財富。來自博羅縣文廣旅體局的宣講員劉丹以《周恩來在博羅播撒革命火種》為題,讓大家銘記歷史,繼續發揚革命先輩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來自長寧鎮的少年宣講員們則以朗誦《少年中國說》,表達了青少年建設家鄉和祖國的決心。
此次微宣講還推陳出新,結合百姓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采用“宣講+文藝”的方式,用歌聲、舞蹈豐富微宣講的內容,讓藝術浸潤百姓心靈,傳遞正能量。
以問答形式讓村民理解全會精神
在此次微宣講中,帶領村民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一項重要內容。主持人結合鄉村實際,向群眾宣傳全會內容。為了讓村民加深對全會精神的理解,微宣講通過問答形式,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大家對全會精神的理解。微宣講舞臺旁有文明實踐集市,設置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攤位,理論宣講員為村民講解,并派發學習手冊。村民紅姨說:“這次微宣講讓我們對全會精神了解得更透徹。”
博羅縣文明工作事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微宣講發揮文明實踐宣講人才庫作用,采取“讀、講、演、唱、畫、播、評、比、塑、問”“十個出來”形式,讓宣講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城鄉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百千萬工程”、引領區建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接下來,活動將走進長寧鎮徐田村、瀾石村、松樹崗村,橫河鎮郭前村,湖鎮鎮新作塘村,石灣鎮源頭村及園洲鎮劉屋村等引領區典型村。
記者手記
宣講+文藝 更具感染力
“讓新思想走近群眾 奔向美好生活”微宣講走進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傳宣講活動啟動,將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般播撒進百姓心田。
“小切口講透大道理。”博羅縣文明實踐微宣講活動正成為連接政策與民心的橋梁。宣講員結合身邊事、身邊人,用身邊事說理、用百姓話傳情的方式,打破了理論宣講的“距離感”。同時,巧妙融合“宣講+文藝”,通過朗誦《少年中國說》、歌舞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思想傳播更具感染力。現場設置的文明實踐集市和全會精神問答環節,更將單向灌輸轉化為雙向互動。
?從“聽見”到“聽懂”,從“旁觀”到“參與”?。當村民老陽叔說出“我們會繼續努力建設家園”時,當紅姨主動表示要參與志愿服務時,微宣講已不再是簡單的傳遞,而是激發出全民共建的內生動力。這場以百姓語言傳遞新思想的探索證明:當理論走下講臺、走進生活,就能凝聚起奮戰“百千萬工程”的磅礴力量,讓思想的種子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陳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