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湖鎮校地聯動青春賦能激活鎮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7所結對高校實施22個實踐項目
走訪特色產業、設計品牌包裝、挖掘鄉土文化、關心民生福祉……在“百千萬工程”推進中,博羅縣湖鎮鎮團委主動作為,引領廣大青年大學生爭當“百千萬工程”建設生力軍,以“校地聯動、青春賦能”為核心,精準對接高校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與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7所高校結對,聯合各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落地實施22個實踐項目,涵蓋助農直播、特色農業、民生服務、黨建共建等多個領域,形成“專業賦能、實踐增效、成長共進”良好格局,以青春之力激活鎮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高校學生直播推介湖鎮農產品。
聚焦產業增效
調研獻策、品牌升級、科技支撐、拓展銷路
湖鎮是工業大鎮,也是農業大鎮,農業資源豐富,特色產業明顯。在“百千萬工程”中,湖鎮鎮依托農業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來自各高校的“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立足湖鎮特色產業,發揮高校專業優勢,從調研獻策、品牌升級、科技支撐、拓展銷路四個維度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精準把脈特色產業。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鄉約盛夏,匯‘橘’湖鎮”突擊隊深入大鑫農莊,與“陳皮姐”等農戶深度交流,圍繞陳皮產業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難題開展調研,采集水、土、大氣樣本分析環境對品質的影響,形成產業優化建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志協鄉遇實踐團聚焦茶產業,走訪金湖春、石芽壩等茶園合作社,梳理出包裝升級、渠道拓展等核心需求,為茶旅融合發展收集500余份問卷數據,提供量化支撐。
升級品牌包裝創意。暨南大學包裝工程學院“青春有你”實踐團針對“湖鎮有禮”展銷中心農產品包裝痛點,結合客家文化、茶文化元素,為紫芽茶、玉米面、綠豆餅等主力產品設計特色包裝方案,推動“湖鎮有禮”品牌形象提質升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志協鄉遇實踐團為金湖春茶園設計符合其品牌調性、兼具文化創意與市場吸引力的原創茶葉包裝設計方案并交付。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智匯湖鎮農產品包裝設計”突擊隊,則為下徑村“蘇氏友星園”酥餅產品進行包裝設計。
科技賦能品質提升。暨南大學“博”采“忠”長突擊隊深入顯崗水庫、石芽壩山茶基地,采集水體、土壤及茶葉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構建“水源—土壤—作物”多介質關系鏈,為茶葉種植提供精準化技術建議,助力產業科學提質。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學院“綠美青年助力雙碳目標”“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通過“調研—分析—方案”全鏈條服務模式,建立“碳匯—經濟”關聯模型,探索鄉村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協同路徑。
云端助農拓寬銷路。在實踐期間,湖鎮鎮聯動廣東金融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6支隊伍,開展助農直播30多場,以“直播+農產”模式點燃產業新引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志協鄉遇實踐團推介金鉆鳳梨、手工蛋卷等產品,單場最高點擊量破2萬;暨南大學“聲浪”突擊隊、“暨薪粵動”突擊隊聚焦陳皮、茶葉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構建新媒體矩陣,累計收獲超10萬點贊,銷售額超萬元,讓田間好物走向“云端市場”。
高校學生調研湖鎮文化。
深耕文化傳承
制作微紀錄片展現鄉村傳統與新潮交融之美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也是“百千萬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湖鎮鎮歷史文化悠久,紅色文化、古村文化都有著深厚的根基。突擊隊以“紅色基因傳承+鄉土文化挖掘”為雙主線,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挖掘革命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突擊隊走訪慰問湖鎮社區2位50年黨齡老黨員退役軍人,聆聽軍旅生涯與入黨故事,感悟革命精神;惠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走進新作塘村、湖鎮圍古村落,探訪八圍交通情報站事跡,解碼“八圍精神”時代內涵,推動紅色文化轉化為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暨南大學2支突擊隊,聚焦“科技+紅色”雙軌研學,先后到航天育種基地、新作塘村參觀學習,促進科技創新精神與紅色文化傳承的融合。
發掘鄉土文化,創新文化表達。暨南大學包裝工程學院實踐團深入鳳安圍古建筑群、湖鎮圍古村落,考察“九廳十八井”建筑布局、磚雕木雕工藝及胡氏家族歷史,為包裝設計積累文化素材;“聲浪”突擊隊用鏡頭記錄“千鑼百鼓”民俗、航天農業生態園“星空花海”等場景,制作《湖鎮新農人》系列微紀錄片,通過“人物+產業+文化”敘事展現鄉村傳統與新潮交融之美,發布融媒體作品50余件,曝光量超2萬次。
傾力服務民生
暑期公益班服務學生360人次
民生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也是“百千萬工程”的著力點。結合湖鎮實際,突擊隊圍繞教育幫扶、政策宣講、科普惠民等民生需求,用真情服務傳遞青春溫度。
政策宣講架起“連心橋”。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突擊隊在湖鎮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國家資助和助學貸款政策”宣講,走訪約30戶困難學生家庭,為他們深入解讀政策,并在文化廣場設置宣傳點發放手冊,累計解答群眾疑問百余次,讓惠民政策走進千家萬戶。
公益課堂點亮成長路。湖鎮鎮團委聯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志協鄉遇實踐團開設“鄉遇夏日,護苗成長,育夢繁星”暑期公益班,涵蓋《奇妙的貨幣交換魔法》《趣味西語入門》《我們的“權利魔法書”》等10余門特色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手工創作等互動形式服務學生360人次;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3支突擊隊先后在光輝小學、湖鎮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3節科普課堂,通過“碳足跡計算”“水凈化實驗”“陳皮小實驗”等實驗,吸引近80名小學生參與,播撒綠色環保與科學探索的種子。
困難幫扶傳遞溫情。湖鎮鎮團委聯合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4支隊伍,深入湖鎮社區、東風村、湖鎮村等村(社區),入戶慰問困難學生家庭、老黨員等30多戶,宣傳資助政策,送去關懷與溫暖,用實際行動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青春承諾。
建強協同機制
三措并舉為實踐活動保駕護航
實踐項目的落地實施離不開湖鎮鎮團委提前布局,全程護航。活動開展以來,湖鎮鎮團委通過“前置對接、資源整合、基地共建”三措并舉,為實踐活動保駕護航。
精準對接強保障。提前召開3場校地線上溝通會,精準對接地方需求清單,明確高校實踐方向;協調“湖鎮有禮”宿舍、湖鎮中學宿舍提供免費住宿,鏈接轄區酒店民宿給予優惠,鏈接博羅科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贊助1萬多元保障后勤,全方位解決突擊隊后顧之憂,讓青年學子輕裝上陣投入實踐。
基地共建筑平臺。構建長效校地協同機制,促進校地資源深度融合,推動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3支隊伍與湖鎮社區、東風村開展黨建結對共建,并在“湖鎮有禮”設立社會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基地;促成暨南大學在“湖鎮有禮”掛牌建立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擬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長期合作暑期公益班,切實以共建促融合,強化校地協同發展紐帶。
接下來,湖鎮鎮團委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拓寬實踐領域,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扎根基層、奉獻青春,讓青年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增長才干,實現“成長與貢獻”的雙重收獲,以青春之力、青春之智持續為“百千萬工程”注入鮮活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湖鎮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