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東坡粉”赴常州宜興尋跡東坡
實地溯源+深度對話,推動文化互鑒文旅聯(lián)動

研習團一行在常州東坡園。由惠州市東坡文化協(xié)會供圖
近日,惠州市東坡文化協(xié)會組織會員及東坡文化愛好者前往江蘇,開展“飛鴻雪泥”重走東坡路研習之旅第五站活動——東坡文化常州、宜興之旅,以東坡文化為核心紐帶,聯(lián)結(jié)常州、宜興兩地,先踏訪東坡“陽羨閑居”的山水,再探尋其“毗陵終老”的遺蹤,共同弘揚東坡文化,傳承東坡精神。
宜興家書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蘇東坡的詩文,無不流露著他對宜興的喜愛。據(jù)考證,蘇東坡至少九次來到宜興,在宜興留下數(shù)十處遺址遺跡。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蘇軾謫居惠州期間,家人留居宜興,受長子蘇邁所托,宜興籍僧人卓契順徒步千里遞送家書,為惠州與宜興結(jié)下了跨越千年的深情聯(lián)結(jié)。
惠州市東坡文化協(xié)會“飛鴻雪泥”東坡文化研習團一行二十余人參訪宜興期間,先后到蜀山南麓的東坡書院、東坡閣、東坡海棠園實地考察,循著蘇東坡的遺蹤,于茶香中品讀蘇東坡“買田陽羨吾將老”的歸心。
交流座談會上,惠州、宜興兩地東坡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圍繞兩地東坡文化及歷史淵源展開深入探討。從“吾來陽羨,意思豁然”看山水療愈宦海疲憊之力;讀懂蘇東坡赴嶺南而將子孫安置宜興的無奈與牽掛,重溫僧人卓契順徒步千里送家書、蘇東坡?lián)]毫《歸去來兮辭》相贈的千年佳話;細品惠州“山水秀邃”中蘊含著的蘇東坡曠達情懷……大家紛紛認為,惠州、宜興兩地相隔千里,卻因蘇東坡的詩詞文墨與人生志趣緊密相連,共同成為承載東坡精神的重要文化地標。針對東坡文化的傳承弘揚、學術(shù)研究、傳播推廣等議題,雙方分享實踐經(jīng)驗、交換思路建議,達成共識。
常州終老
藤花舊館見證東坡人生最后時光
研習團在常州參觀學習,觸及了蘇東坡人生最后的溫暖印記。東坡園內(nèi),艤舟亭靜立水畔,古渡石階鐫刻歲月留痕;康熙“坡仙遺范”、乾隆“坡留我則往”的御碑與園景交相輝映,訴說著后世對東坡的深深敬仰。天寧寶塔巍然屹立,飛檐翹角間禪意悠遠,其蘊含的寧靜致遠之境,讓研習團成員沉浸式感受到蘇東坡的精神世界。清雅古樸的藤花舊館,不僅是蘇東坡曾經(jīng)駐足棲居之所,更是蘇東坡自儋州北歸后的終老之地。館內(nèi)留存的人文遺跡,清晰勾勒出蘇東坡人生最后時光的生活剪影,也承載著蘇東坡對常州深切的眷戀,成為后人觸摸其生命終章的重要地標。
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有關(guān)專家和惠州研習團成員熱情互動,廣泛交流研討,回望蘇東坡輾轉(zhuǎn)漂泊卻始終心懷曠達的一生,感佩“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從容胸襟,讓東坡精神在古今對話中生生不息,推動兩地文化在交流互鑒中歷久彌新。
惠州市東坡文化協(xié)會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由惠州市東坡文化協(xié)會聯(lián)合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宜興市蘇東坡研究會展開,通過“實地溯源+深度對話”形式,挖掘惠州與常州、宜興之間的文化獨特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推動跨區(qū)域文化互鑒、文旅聯(lián)動,讓“毗陵君子”的人文底蘊與東坡遺韻雙向賦能,共同傳承東坡精神。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巧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