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盧偉如在這里出生、成長,國難日益深重的時候,他滿懷愛國熱情積極投身革命;77年前,東江解放區路東各界人士國事座談會在這里召開,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0年前,這里依托資源和地緣優勢,早早開啟工業化進程,成為當地的制造業大村……
任時代變遷,紅色血脈一直在新圩約場這片熱土代代相傳。約場村位于新圩鎮西南部,地處深圳、東莞和惠州的“三角地帶”,被當地人譽為“金三角”,亦是新圩鎮西南片區的中心。進入新時代,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敢闖新路的約場人,通過激活低效廠房、盤活土地資源等謀劃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約場著手完善基礎設施,保護修繕革命舊址,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激活發展動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盧曉衡所著的《走出灣塘——盧偉如的革命人生》一書。本報采集
紅色記憶
一座圍屋
孕育盧偉如絢麗多彩的革命人生
從新圩鎮約場村委會辦公樓出來,左拐進入一條新修的水泥路,走上幾十米,就能看到位于道路右側的盧偉如故居。盧偉如故居位于約場村灣塘村民小組7號,是一座占地約170平方米的圍屋,二進五間,屋前有曬場,如今四周種滿了龍眼等果樹,在周圍高樓的簇擁下,這里倒有幾分鬧中取靜的感覺。
約場村黨支部書記傅奕軍介紹,盧偉如故居所在地原是池塘中間的一座小山包,100多年前,包括4戶盧姓在內的7戶人家將小山削平、拓寬后建造房屋,池塘由此變成弧形的彎彎水帶,故取名“灣塘”。
1919年10月,盧偉如就出生在灣塘這座圍屋里。15歲小學畢業后,他走出灣塘,先后在象山鄉村師范學校和惠陽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學習。求學期間,盧偉如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地學生運動領導者之一。1938年6月師范畢業后,他參加了中共廣東省委短訓班,結業后任惠陽縣平山鎮抗敵后援會黨支部書記,由此開始投身革命。
盧偉如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歷險無數,也屢立戰功。新中國成立后調中央軍委工作,歷任軍委炮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1982年調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85年1月在工作崗位上逝世,被認定為因公犧牲。
盧偉如戎馬一生,其中最為惠州人所熟知的便是其有關“秘密大營救”的那段經歷。盧偉如任廣州軍區副政委時,曾把這段經歷整理成一篇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留下的唯一回憶錄,其中提到:“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今天回想起這段經歷,仍然感到很有意義!
1941年底,香港淪陷,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屬遭受大肆搜捕。危難之際,一場由中共組織的“秘密大營救”迅速展開。時任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的盧偉如和時任惠陽縣梁化區區委書記的陳永,奉命潛入惠州城,裝扮成由香港來惠州做買賣的商人,把東湖旅店的二樓全部包下來,設了一個秘密聯絡站,用于接應工作。
那時,盧偉如才22歲,沒有結婚,單身一人住高級飯店,容易引起懷疑,為此,組織上將其未婚妻葉景舟調來,讓兩人“突擊結婚”,以更好地掩護工作。此后幾個月,盧偉如和戰友們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數次化險為夷,秘密接應護送了鄒韜奮、茅盾、胡風、柳亞子、張友漁、廖沫沙等數百位文化界人士和民主愛國人士。
“秘密大營救”的任務勝利完成后,盧偉如被調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后改編為東江縱隊)任第三大隊政治委員,積極參與抗日戰爭。27歲時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而后一直在北方生活了30多年,很少回到家鄉。
今年76歲的盧月桂是盧偉如的堂侄,他記得盧偉如在1979年前后回來過一次,“那次,他專門提到想吃咸菜和鹽焗雞,可見他很想念家鄉風味!
1985年1月12日,已在廣州工作的盧偉如,再次回到灣塘看望家人和鄉親,并鼓勵大家要“勤勞致富”。這是盧偉如最后一次回到灣塘,5天后的1月17日,他倒在工作崗位上,再也沒有醒過來。
盧偉如的長子盧曉衡在《走出灣塘——盧偉如的革命人生》一書中提到:“父親沒有給子女留下多少物質遺產,卻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絢麗多彩的革命人生!
盧偉如故居現狀。新圩鎮今年對其進行修繕。
盧偉如故居現狀。
一棟樓閣
鐫刻抗戰時期的紅色記憶
在距離盧偉如故居約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魁星閣,它不僅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還是路東國事座談會舊址,鐫刻著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印記。
魁星閣是一棟3層樓閣式硬山頂建筑,坐北向南,建筑面積400平方米。記者在現場看到,魁星閣樓前兩棵大樹,綠意盎然,走上二樓,東墻上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闡述建閣原由、時間、經過及籌款數額。從碑文可知,魁星閣始建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建成后又歷經數次遷址和重建,現存的這棟樓閣是光緒十五年(1889)完工的。
魁星,通奎星,是中國古代星宿名稱,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這座魁星閣應是當時約場學子供奉和朝拜魁星的場所,科舉制度廢除后,魁星閣這一功能漸漸消失。
抗戰時期,這里成為一個重要的會場。1944年3月29~4月1日,中共廣東省臨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東江解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以東江縱隊政治部名義,在惠陽縣約場鄉魁星樓召開東江解放區路東(即廣九鐵路以東之東莞、寶安、惠陽諸區)地區各界人士國事座談會。中共廣東省臨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委員尹林平和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主持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各階層、各黨派及開明士紳、名流學者代表,區、鄉政權的農(漁)、青、婦抗日群眾團體的領導人。
會議呼吁改組國民政府,改組統帥部,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奪取抗戰最后勝利。會議一致通過決議,成立東江解放區路東的最高新政權機構——東江解放區路東行政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路東行政委員會的章程草案及民主選舉辦法。1945年4月23日至27日,由尹林平主持在惠陽縣麻溪鄉召開了路東區首屆參議會,會議參照國事座談會決議通過的選舉方式,選舉產生了路東行政委員會,這是在共產黨領導下,聯合抗日的各階層人士組成的統一戰線的民主政權。
東江解放區路東各界人士國事座談會,是華南第一個國事座談會。它對華南實行“三三制”聯合政府的建立,對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次座談會后,惠東、路西和博羅縣等地相繼召開抗日愛國各界人士的國事座談會,在東江解放區掀起了民主建政、減租減息、建立農民抗敵會的熱潮,為擴大抗日武裝力量,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70多年過去,魁星閣前的兩棵大樹更加郁郁蔥蔥,魁星閣經歷風雨滄桑,雖稍顯頹敗,但除第二層被改為水泥地板外,其他結構基本保持原貌。傅奕軍介紹,魁星閣前原有一座三圣宮,“文革”期間被拆毀,但魁星閣一直得到當地群眾的保護。后來,魁星閣周圍建起了小學,魁星閣還曾用作教師宿舍。再后來,小學搬遷,原校址被改建成一家幼兒園。如今,魁星閣已成幼兒園一景,在幼兒純真的笑聲中,任時光靜靜流淌。
魁星閣。
保護傳承
保護紅色資源
修繕加固盧偉如故居
時光荏苒,盧偉如犧牲至今已有30多年,家鄉人民一直懷念他,他的革命精神也激勵著一代代人砥礪前行。
據了解,盧偉如一生淡薄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極少談到個人經歷,更不愿意“張揚”個人事跡。他逝世后,黨史部門想要編輯出版他的傳記,無奈收集素材甚為困難,即使后來他的戰友和部下陸續撰寫了一些回憶和紀念文章,但也尚不足以編輯出版傳記。
直到2008年,盧偉如的長子盧曉衡退休后開始搜集、整理素材,走訪有關單位和他父親的戰友與同事,歷經2年多的艱苦努力,寫出了《走出灣塘——盧偉如的革命人生》一書,真實全面記錄了盧偉如的人生經歷,才讓世人進一步了解了這位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
“十多年來,這本書已經再版多次!备缔溶娊榻B,依托此書,當地以多種形式向年輕一代講述盧偉如的革命經歷,傳承革命精神。
4月15日,惠陽區委教育工委、區關工委、區教育局聯合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活動來到約場中學。約場中學特別提出要專題講講盧偉如的革命故事,這一提議也得到活動主辦方的支持。在講座中,“五老講師團”以惠陽紅色革命歷史沿革為背景,以盧偉如的革命人生為主題,輔以豐富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讓約場師生更加深刻了解家鄉的革命先輩。
“這個講座反響很好,不少學生都為家鄉有這樣一位革命先輩而感到自豪。”約場中學校長張巧明說,接下來,約場中學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師生分批到盧偉如故居參觀學習,通過現場教育,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惠陽革命史和中共黨史。
張巧明表示,約場中學還將以盧偉如的革命故事為題材,編寫校本教材,為青少年樹立榜樣,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更多的傳承活動在繼續。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新圩鎮把修繕盧偉如故居作為一項民生工程重點推進!氨R偉如故居是名人故居,也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圩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保護好該建筑對繼承革命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記者了解到,盧偉如故居建成百余年來,沒有遭受過嚴重的破壞,但因年久失修整體較為破舊,有些地方甚至損壞嚴重。傅奕軍介紹,修繕盧偉如故居得到了政府部門和盧家后人的大力支持,第一期工程計劃投入100萬元,主要對故居的房屋進行修繕加固,對故居前廣場進行修整,恢復其原來的半月形池塘。
“目前已經開始對故居周圍環境進行清理,爭取6月底完工!备缔溶娬f,修繕工程完成后,將由相關部門對盧偉如的生平事跡進行陳列布展,把故居打造成惠陽的一個紅色教育基地。
新圩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新圩將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好本土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以紅色基因激活發展動能,助推新圩實現高質量發展。
約場民樂廣場。
完善基礎設施
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
新圩是惠陽最大的鎮,也是惠陽乃至惠州著名工業大鎮。上世紀80年代,乘改革開放的春風,通過招商引資、租地辦廠,“三來一補”紛至沓來,新圩率先富起來了。作為新圩雙中心之一的約場片區就是其中先富起來的代表。約場片區與東莞清溪、深圳龍崗相鄰,包含約場村、紅田村、紅衛村、南坑村4個行政村,盧偉如故居所在地——約場村灣塘村民小組,則是約場片區的中心地帶。
歷經30多年的發展,憑借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約場人的勤勞努力,約場村成為新圩的工業強村。不過,臨深臨莞,對約場產業來說是優勢也存在劣勢。沒有形成高端產業園區,產業不聚集、功能不配套……粗放式發展困局掣肘著約場發展。
傅奕軍說,近年來,約場不斷謀劃產業集聚發展,轉型升級。目前,約場村正對現有廠房、倉庫、住宅區進行全面摸排,以激活低效廠房、盤活土地資源、“三舊”改造為抓手,通過重大平臺“筑巢引鳳”,為引進高質量項目騰出空間。同時,抓好“個轉企、小升規”工作,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約場村也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持續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20年12月25日,位于約場村村委辦公樓會旁邊的民樂廣場正式建成開放。這是約場村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一村一廣場”的民生實事。廣場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有籃球場、小舞臺、小公園、健身區域及休閑小道。整個廣場被綠樹花草環抱,環境優雅,是約場群眾休閑娛樂及強身健體的好去處。
傅奕軍介紹,民樂廣場修建之前,這里是一處雜草叢生、“臟亂差”的荒置地。為改變這一現狀,切實提升約場片區人居環境,新圩鎮主要領導親自領銜督辦,鎮掛點領導和駐村部門、村“兩委”班子多次共同研究廣場設計方案,聽取黨員、村民代表、社會鄉賢意見,將修建廣場納入約場村當年重點民生工程項目,全力推進。
民樂廣場共投入建設資金約200萬元,其中熱心企業、本地鄉賢、黨員群眾共捐資約70萬元。民樂廣場的建成,彌補了約場村長期缺乏村莊文化休閑娛樂場所的境況,大大改善了約場村的村容村貌。
“接下來,我們計劃將民樂廣場與附近的盧偉如故居連片打造,把休閑健身和革命傳統教育融為一體。”傅奕軍說,“希望以此讓盧偉如的革命故事廣為傳頌,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賡續不斷!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訊員張智軍 黎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