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青草社区_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_精品国产一区a_影音先锋日韩精品

千年惠州

立春時節讀古詩: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之意,立春意味著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天氣開始逐漸回暖,萬物都將重新煥發生機,一切美好也將漸次綻放。在古代飽學詩書文人的筆下,那搖曳生姿、膾炙人口的立春詩篇,不僅讓我們品味到了早春的景色之美,還領略了節氣的文化之美。

  自然界里,和春天最先親近的是草木和水中的魚兒,它們稱得上是春天的使者。唐代劉長卿的《立春》:“誰家二月煮新絲,一江黃鯽應不識。明日倘或桃李曉,莫問老梅知不知。”你看江河邊柳枝已經長得很長了,一直垂落到水中。江中的黃鯽魚經過了漫長的冬天看不出春天的到來。明天倘若有桃李開花,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就不要問冬天的梅樹知不知道已經是初春時節了。在這首詩中,我們從那河中的鯽魚、岸邊的柳枝和即將盛開的桃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而宋代張栻的《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冰化雪消,草木滋生,春的氣息開始漸漸透露。眼前頓時豁然開朗,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蕩漾的春水,也充滿著無窮無盡的活力。點睛之筆“春到人間草木知”一句,可謂勝過千言萬語,讀來令人拍案叫絕,詩情滿滿!可是在明代舒頔的《立春》:“三陽肇開泰,一氣回新和。百卉已萌茁,光風扇晴波。”的詩中,“百卉已萌茁”五個字,更是形象生動勾畫出了百花已感知到春天了,正蓄勢待放的急切勁。

  無論是傳統佳節,還是節氣里,民間都流傳著不同的習俗,那么立春當日,古人有怎樣的習俗呢?“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宋代朱淑真的《立春古律》,讓我們看到了立春日人們忙著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的情景。而宋代晁沖之的《立春》:“巧勝金花真樂事,堆盤細菜亦宜人。自慚白發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立春日古人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或饋贈親友。詩中所寫的“打春”,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春牛。從這兩首詩中,清晰可見古人立春習俗,無論是在制作飾品“迎春”上,還是飲食“咬春”上,以及民間組織盛大的鞭打春牛活動,與現代人相比,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立春時節,詩人的筆下雖然飽含著對山川河流無限贊美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對游子來說,難免產生思家念親的離愁:“苜蓿峰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唐代岑參的《題苜蓿峰寄家人》,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面對一年春來到,與親人相聚遙遠而不能團聚的淡淡憂傷,讓人讀出了立春日詩人愁腸百轉的思念之情。

  立春之后,不僅是踏青的好時節,還是讀書的黃金季節。“星淡孤螢月一梳,迎春早起正愁予。土牛只解催人老,春意來自何事渠。官柳野梅殘雪后,金幡玉勝曉光初。卻思歸跨青山犢,繭粟仍將掛漢書。”宋代楊萬里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中,給我們生動描寫了在牛角上掛上《漢書》,一手著鞭,一手翻書閱讀的典故。明媚陽光下,沐浴著和煦的春風,一手翻書,與春同讀,大好春光與濃濃的書香交融,還有各種生命拔節萌動的響聲伴奏,使人心曠神怡,真是一種別樣幸福的享受。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春天來了,徜徉在一首首優美的古詩里,隨著詩人的思緒,去欣賞早春的美景,融融暖意和盎然生機不覺撲面而來,清新而愜意。(馬天逸)

編輯:黃秀霞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