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輝煌。
日前,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組織部分委員、人大代表和市文廣旅體局人員組成調研組,就“推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開展專題考察調研活動。考察前,調研組赴陜西、甘肅考察學習,實地考察了西安市、寶雞市、天水市、蘭州市有關場館,聽取了相關地市人大、文化部門和非遺傳承人有關非遺情況的介紹。隨后,調研組對惠東漁歌、小金口麒麟舞、龍形拳等非遺保護傳承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縣(區)人大和文化主管部門的情況匯報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意見建議。本報現將此次考察調研的成果整理刊登,以期對各有關部門、行業人士和廣大讀者有所啟示和借鑒。
惠東漁歌雖然有著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名氣越來越大,但主要傳承人年齡偏大,存在青黃不接的情況。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現狀
我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項目22項市級項目74項
2007年7月,在市文化館原有編制和人員的基礎上,成立了市非遺保護中心;2009年4月,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書長任召集人的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2014年4月,將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升格為市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相關副市長任副組長,開創了我市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的新局面,進一步加強了非遺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
為有序開展非遺保護各項工作,2017年9月,我市出臺了《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我市非遺保護管理工作。此外,我市創造性地將非遺保護的階段性工作納入縣(區)委書記、縣(區)長考核,對非遺保護工作未完成的縣(區)委書記、縣(區)長將給予相應警告,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積極創造條件,給予傳承人一定的補助,從2013年開始,給予市級傳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補助,2014年提高到每人每年6000元,極大地提高了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積極性。2014年11月,經市政府同意,《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印發,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出臺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的地級市。《辦法》出臺后,我市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顯著增長。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項,省級項目22項,市級項目74項,縣級項目14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16人,市級傳承人58人,縣級傳承人156人。
不僅如此,我市還積極建立了一批非遺活態保護傳承基地,傳承活動有效開展。近幾年來,各縣(區)建立了一批以非遺項目為依托的傳承基地,2012年,惠東文化館(惠東漁歌)和龍門縣文化館(舞火狗)被省文化廳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傳承基地;2015年,小金口文化站(小金口麒麟舞)被省文化廳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鼓勵年輕人學習和掌握非遺技藝,大力普及非遺知識。同時,還積極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做法和經驗,2013年,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被評為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我市社會各界對非遺的保護意識也日益增強。一直以來,我市有計劃地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的宣傳工作,舉辦有特色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開展非遺學堂和非遺進校園活動,利用“南國書香節”等大型活動舉行成果展覽(示)。同時,積極參加國家和省、市組織的各類非遺項目展示活動,組織我市非遺項目參加廣東省國際旅游文化節;與東莞、深圳、廣州等九市結成非遺墟市城際聯盟;利用“深莞惠+河源、汕尾”五市聯動平臺組織非遺項目巡展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問題
非遺保護工作隊伍薄弱等問題嚴重制約保護工作開展
調研組認為,我市非遺保護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非遺保護意識不強。有的縣(區)、部門對非遺保護工作意識薄弱,對其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沒有把非遺保護工作作為推進文化惠民建設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來抓,甚至認為非遺無價值,不重視非遺保護工作。
其次,非遺保護工作經費有限。近幾年,市財政每年都會安排專項經費用于非遺保護,并將其納入財政預算,2017年安排了60萬元,2018年安排了75萬元,2019年安排了90萬元,基本能保證市一級非遺保護工作的運作。但據了解,各縣(區)普遍沒有非遺專項經費,有的縣(區)甚至在年度預算中也沒有安排資金,嚴重制約了非遺保護與傳承事業的發展。
第三,非遺保護工作隊伍薄弱。目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設有文化遺產保護科,有工作人員4名,在負責非遺保護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全市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圖書古籍保護以及重修蘇東坡祠、搶救維修賓興館等市重點文物項目工程,工作任務重、工作量較大。市非遺保護中心掛靠在市文化館,僅有2名專職工作人員,另外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了1名人員協助工作。各縣(區)文化部門都沒有專門的非遺股(室)負責非遺保護工作,非遺保護工作基本并在其他股(室)負責,而且普遍存在工作人員流動性大的現象,致使非遺保護工作的業務知識不熟悉、不了解,從而嚴重制約了保護工作的開展。
最后,非遺展示場所較為缺乏。非遺博物館、展覽館是保存、宣傳、展示和傳承優秀非遺的重要陣地。市、縣(區)都未建立專門的非遺博物館,只是依托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一些簡單的展覽展示,沒有全面系統的展示場所。
此外,我市非遺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于民間,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很多非遺項目沒有經常性、長期性的展示平臺,瀕臨滅絕。傳統民間文化項目參與人員也越來越少,傳承者和受眾群體明顯減少,民間文化的繼承后繼乏人,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藝絕。
建議
規劃建設非遺展示館(展覽館)免費開放
在綜合赴陜西、甘肅考察和惠州調研成果的基礎上,調研組認為,做好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關鍵要突出一個“專”字,要設立專門機構、引進專業人才、保障專項經費、開展專門調查、建設專題展館等。
要加大宣傳力度,促進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全面開展。一方面要敦促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樹立正確的理念,將保護好、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一種政績,增強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責任感,特別是尚未建立非遺工作機制的縣(區),要抓緊建立健全,以歷史的擔當肩負起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光榮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建立全民參與、全民保護的良好局面,形成全民學習和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使非遺真正生長在民間、發展在民間、傳承在民間。宣傳、文化等部門和各縣(區)要加強與廣電、報業部門的溝通聯系,常設專題欄目,形成品牌宣傳效果。
非遺保護工作的關鍵動能是工作經費,充足的經費保障才能有效推進非遺工作的開展。市財政、文化部門要貫徹落實《辦法》,加大對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工作的投入,并引導各縣(區)參照《辦法》,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扶持機制。各縣(區)政府要擔負起主體責任,特別是尚未將非遺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的縣(區)政府,要盡快設置非遺專項工作經費并將其納入財政預算,確保經費來源的穩定性,要建立健全縣(區)級非遺傳承人補助扶持辦法。此外,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中來。
要加強隊伍建設,助推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發展。主動抓住當前中央部署的機構改革機遇,從長遠考慮,謀劃整體布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文化部門配備適當的編制,設置專門的非遺保護科(股)室,由專門的機構負責非遺保護工作,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加工作人員。在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的時候,要堅持專業導向,引進并培養一批在非遺調查、研究、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具有敬業奉獻精神、較強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確保非遺工作的科學化和專業化。
挖掘、普查和整理是豐富非遺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加大挖掘力度,結合實際情況適時開展全市非遺普查工作。同時,依法依規加大對非遺研究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我市非遺相關研究機構,以及相關教授、學者和民俗專家等對我市非遺進行課題研究。鼓勵各相關部門聘請專業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深入挖掘我市非遺價值并促進其提高,加大我市非遺在各有關申報工作中的競爭力,提升我市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等級。
惠東縣和博羅縣要擔負起主體責任,筑牢工作基礎,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廣度和深度,深入挖掘惠東漁歌和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這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價值和內涵,將其打造為惠州城市新名片。同時,博羅縣要會同有關部門,深入挖掘葛洪文化、嶺南醫藥文化等內容,爭取新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目前,我市除了在市、縣(區)的文化館內設立的展示場所,還有少數由非遺項目保護單位或熱心非遺保護工作的傳承人、社會人士建設的一些非遺展館,暫無綜合性的主題場館。建議統籌考慮,規劃建設惠州市非遺展示館(展覽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讓廣大群眾深入了解我市豐富的非遺項目和民俗活動,進一步增強對非遺的保護意識。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整理)
來源:惠州日報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