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速辦”提升為民服務速度溫度
惠州日報評論員
近日,隨著“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惠州民生訴求服務體系建設邁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作為市政府2025年“十大工程”和十件民生實事之一,這個承載著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新平臺,不僅是技術賦能民生服務的創新實踐,亦是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作為”轉型的關鍵一步。當社會訴求與數字引擎全面對接,當群眾需求與治理智慧深度碰撞,今日之惠州正以“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書寫著新時代“為民服務”的生動答卷。
“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推動民生服務系統化。在傳統治理模式下,“渠道分散、層級冗繁、響應遲滯”往往成為民生訴求處置的三大痛點。“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的重要突破,在于依托12345熱線資源整合,以“市民端、處置端、領導端”三端協同為支點,構建全鏈條數字治理新范式:入口歸一化,整合45個單位83個訴求渠道,形成全市統一“總客服”,破解群眾“找誰辦”難題;處置智能化,DeepSeek大模型語音自動轉文字、訴求要素自動拆解、處置模板自動生成,讓效率極大提升;流程可視化,如“網購物流”般透明,工單狀態可實時追蹤,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這種“統一入口-智能分撥-閉環管理”的全周期體系構建,恰似為城市治理裝上“數字神經”,徹底打破部門、層級、區域間壁壘,走出過去“多頭跑”“流程長”“耗時久”困局,促使服務響應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由“物理疊加”升維為“化學融合”。
“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推動治理理念大革新。主要體現在三重機制突破:“首協同責”,首辦單位牽頭負責、協辦單位聯動配合,實現一表報事一次提交、多方同步接收響應,根治“踢皮球”痼疾,確保“責任不缺位、問題真解決”;“數據駕駛艙”,實時分析熱點訴求,通過每日預警推送,確保資源精準投放;未訴先辦,AI識別多人同類投訴等苗頭問題,確保治理關口前移。這既是治理機制創新,更是為民理念升華,使民生服務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作戰”,豐富中國式治理現代化內涵。“惠民速辦”平臺將群眾“有感小事”納入數字化治理體系,不僅力求“辦好一件事”,更要主動“解決一類事”。當群眾通過小程序“一句話報事”,當工單全流程可視化如“網購”,當領導端“數據駕駛艙”精準導航治理方向,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民生服務的“智慧蝶變”,更是一座城市對“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入踐行。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惠民速辦”一體化平臺的深層意義,遠超技術創新本身——它是惠州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治理實踐,是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的生動樣本。當數字賦能讓未訴之聲被傾聽、未顯之患被預見,我們便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溫度,正藏在這“一鍵直達”的民生細節里;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密碼,亦書寫在這“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變革中!